白鹭洲|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


白鹭洲|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
文章图片
白鹭洲|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
文章图片

人都是小时候跟着父母走 , 老来便随子女转 , 我自打五十岁以后就开始随顺子女 , 今年已是和老伴陪女儿们在夏门过第十个春节了 。 随顺子女的感觉很好 。 厦门这个地方真不错 。 厘门是个“城在海中 , 海在城中”的港湾型城市 。 现在的市区原本是个孤岛 , 1954年厦门跨海大桥落成连通集美后才变成了如今的人造半岛 , 实际仍四面环水 。 这里风景秀丽 , 气候宜人 , 春节时有如兰州的晚春季节 , 到处绿草如齒 , 繁花似锦 , 树木翠青 。 环境清爽柔和 , 连人们的脚步也自然悠闲放慢了 。 我是腊月二十六才急匆匆地飞抵厦门的 , 在赏笙湖畔的家中待了近一个月 。 整日无所事事 , 人有点懒散 。 朝暮与贫骛湖相望时 , 水面如镜 , 似能照出自己两鬌的根根华发 , 又像时空倒流 , 能映出自己儿时的童年和夏日的故乡 。 提起赏筲湖 , 这可是废门市的第一靓景 , 其名称由来还有个很久远的传说 。 相传南宋哲学家朱裹侨寓福建时曾到门 , 他登仙岳山眺望远景 , 忽然发现眼前的海湾形似大竹 , 便脱口连呼“赏笞、赏筈” 。 名人之言 , 一传十 , 十传百 , 于是这个海湾得名“赏筌” , 只是由于闽南方言所致 , 厦门人至今把“赏” , 赏筌湖原是一片大海湾 ,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海堤时才由人工围成 。 一个“西堤”分开了港湾和西海域 , 港湾遂成了现在长约十公里 , 宽一、二公里不等的赏筌湖 。 奇妙的是 , 这湖随潮汐与大海相通 , 潮涨湖水涨 , 总是一片蔚蓝 , 故曰“海在城中” 。
在我将返兰州的前一天下午 , 天朗气清 , 风和日丽 , 赏答湖显得更加温顺妩媚 。 那令人低挡不住的阴柔魅力引领我从槟榔小区出发 , 过湖东桥 , 沿着湖畔的石径溲步西行 。 不一会儿 , 左前方灌木葱茏的湖心岛已尽收眼底 。 这个小岛是“鸟中绅士”白鹭的天堂 , 一组三个白鹭相拥着欲飞蓝天的金属雕塑即为象征 。 群鹭在这里或环岛柄息 , 或人水孃戏 , 常年像人们过节似地悠闲 。 信步湖畔 , 数鹭轻点湖面低翔 , 鱼群尾追水中悠游 , 右侧路坡的草地上蒲葵、棕榈成行 , 木芙蓉、紫荆花盛开 , 行走其间 , 如在仙境一般 。 半小时光景 , 我已到了白鹭洲东头的湖中桥下 , 只见几十棵大榕树连成一片 , 绿荫蓊郁 , 又闻小鸟在枝头啁啾呢喃 。 这里的榕树虽不如漓江边阳朔的“榕王”那么庞然 , 但也是粗有两围 , 二、三十米高 , 每棵都是树冠舒展 , 枝叶繁茂 , 其成片的效果远胜于孤独的“榕王” 。 幽深的环境挽留我坐在林间的木椅上 , 边感受静谧 , 边观望湖边老者的垂钓 。 此时的我思绪自然生发 , 恍惚有少年时在洮河岸边“左公柳”下读书的感觉 。 细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 , 老来垂钓不就跟少年苦读一样 , 总希望有什么东西上钩么?只是各时的心境不同罢了 。
行至白鹭洲 , 已是下午四点多了 。 一桥之隔 , 这里却是欢声笑语 , 游人如织 。 旅游团队来门 , 白鹭洲是必到之处 。 看来 , 今天的人群仍然是外地游客居多 。 很难想象 , 在几十年前围海而成的赏答湖中 , 厦门人竟也能堆造出这么个方圆两平方公里的漂亮公园来 。 白鹭洲公园草坪开阔 , 树种繁多 , 绿化造型奇特 , 极具异域风光 , 只是南北两侧的湖面被公园挤得有点狭长了 , 林立洲头的酒店、咖啡馆也太有品位 , 档次高得令人只能望而却步 。 由东向西 , 横穿马路至音乐喷泉处 , 游人更多 , 迎春灯展规模不小 , 夜彔是可以想见的了 。 白鹭洲西头 , 水面豁然开阔 , 前无去路 。 右拐过桥离开白鹭洲后 , 湖畔的石径仍然清静 , 又是一个垂钓的好去处 。 更寂静的地方 , 还可凭栏远看白鹭捕食 , 这时千万不可太靠近标 , 否则生性胆怯的甶鹭必然会跃身展翅 , 轻盈而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