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守望者王友农离开之后,重访他邮轮之梦启航的地方

江水环抱间 ,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无声伫立 。
前天 , 新民晚报与多家媒体刊发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友农的感人事迹 , 催人泪下 。 昨天下午 , 采访人员重访邮轮港——这里是王友农抗击疫情的主战场 , 也是他邮轮之梦启航的地方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受疫情影响 , 空荡荡的码头不复往日的热闹景象 。 但在一片静默中 , 有一种温柔坚定的力量 , 如同灯塔一般 , 指引人们不断前行 。
生前的他:不顾腿伤反复踩点
今天他们:随时待命来之即战
从登船桥开始 , 走进吴淞口国际邮轮港T1航站楼 , 在指定区域测温、流调、做鼻咽拭子 , 下楼到行李房 , 过海关 , 到大巴点……这是4月23日皇家加勒比“海洋量子号”靠港后 , 中国籍船员入境回家的必经之路 。
新民晚报|守望者王友农离开之后,重访他邮轮之梦启航的地方测温、流调、做鼻咽拭子的指定区域
“当时王董就是这样一遍一遍地踩点 , 确认路线 。 ”公司客运服务部经理郭婉婷与副经理唐梅华带着采访人员大致走了一遍 , 一圈下来大约要花20分钟 。
作为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第一艘回归中国母港的国际邮轮 , 王友农深知量子号不容有分毫差错 , 哪怕前几天摔了一跤 , 他还是拖着伤腿坚持到现场 。 影像资料还记录着当时的场景:王友农的背影有些踉跄 , 但又那么伟岸 。
一路上 , 郭婉婷与唐梅华娓娓讲述着抗疫期间的点点滴滴——
“一月份防疫物资紧缺 , 王董都给了一线工作人员 。 其实 , 他自己也在现场 , 但他把N95口罩让给同行的我们 , 自己却只戴着薄薄的普通口罩 。 ”
“后来区里拨了防疫物资 , 第一批口罩刚到 , 王董想到的却是 , 游客没有口罩怎么办?他让我们把能发的口罩都发给客人 , 要让他们先安心用上 。 ”
“整个船员路线的布置是王董亲自调整的 , 哪怕是地上的一米线如何摆放 , 他都要确认一遍 。 他没空来现场时 , 就让我们拍照给他看 , 事无巨细 。 ”
“一月下旬邮轮靠港时 , 王董每船必到 , 经常就站在登船桥口指挥 , 好像把自己当成了一线客运人员 。 游客排队时间长 , 他很快想到开辟绿色通道 , 让老人与残障人士优先通行 。 ”
新民晚报|守望者王友农离开之后,重访他邮轮之梦启航的地方吴淞口国际邮轮港T1航站楼出入境大厅
爱岗敬业、细致温柔、不畏艰辛……大厅里空空荡荡 , 但好像处处都有王友农奋斗的身影 。 “虽然王董离开了我们 , 但他的精神指引我们前行 。 ”郭婉婷目光坚定 , “防疫常态化情况下 , 我们随时待命、来之即战 , 做好充分准备 , 等待邮轮产业复苏的那一天 。 ”
生前的他:目标建成国际一流
今天他们:秉承精神继续前行
尽管同样处于“闭关修炼期” , T1航站楼一旁 , 被誉为“东方之睛”的客运楼倒是动静不小 。 大厅内 , 改造工程正在进行 。 这也源于王友农的设想:左右有了两栋新的客运大楼之后 , 王友农希望将“东方之睛”建成一个可供旅客休息候航的综合场所 。
新民晚报|守望者王友农离开之后,重访他邮轮之梦启航的地方“东方之睛”的客运楼大厅正在进行改造工程
改造现场 , 公司工程项目部经理宗朝吉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瞬时客流量大、码头总体建筑复杂等特点 , “东方之睛”改造工程难度较大 , “光是方案论证 , 就花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 为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 , 王友农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 , 带领下属们走访了许多邮轮公司、旅行社等 , 并向相关单位反复征询意见 , 综合各方面因素后 , 才最终决定了现在的改造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