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彭瑞高:天下白头

:原题为_新民晚报|彭瑞高:天下白头。
小马从没见过 , 一个人剪头后 , 竟会舒服到这个程度 。 这要多少年没理发的人才会这样啊 。 这一刻 , 他明明是为陆奶奶高兴 , 可泪水却不争气地滚落下来……
新民晚报|彭瑞高:天下白头
文章图片
一、寿碗
那天 , 万阿姨推着轮椅 , 载着她的白头老母来理发 。 小马见了 , 赶紧出门把老人扶进店 , 让她坐舒服 , 轻轻围上围布 。
“剃个头难啊 。 ”万阿姨在一边擦着汗说 , “老娘亲八十多 , 手脚不便 , 我硬是要把她从床上弄起来 , 再从楼上一步步背下来 , 轮椅推到此地 , 我自己也瘫倒了 。 ”
小马看万阿姨气喘吁吁 , 估计她也过六十了 , 心里就一动 。 小店虽是新开 , 小马却是个老师傅 。 在老家 , 他17岁就拿剃刀 , 剃过的白头多去了 , 父母亲的白头也是他剃的 。 他手艺好 , 外村老人也指名要他剃 , 还特地让小辈用独轮车推着 , 走十里路来找他……
小马撩起一把白发剪下 , 手上第一感觉就是油腻腻的 。 万阿姨老母的头发 , 不知有多久没理了 , 气味也有些刺鼻 。 小马看着这头白发 , 不知怎的 , 就想起自己母亲 。 在老家那些年 , 他给母亲头发剪得特别勤 。 母亲喜欢小马给她弄头发 , 还把儿子剪发当成享受 。 现在打工出了远门 , 那么长时间没给母亲理发 , 老人的头发该长得像草一样了吧?也该有这种难闻气味了吧?这样想着 , 小马心里就酸酸的 , 眼前有些模糊 。
老太太这一头白发 , 小马理了很长时间 。 理完了 , 他给老人照镜子 。 见老人头脸一清爽 , 他自己心里也一清爽 , 就像当年见母亲一清爽一样 。 娘俩出门时 , 小马拿出一张名片 , 对万阿姨说:“这上面有我手机号 , 下回老妈妈要理发 , 就打这手机 , 我上你们家来理 。 ”
天下没这个规矩 , 是小马给自己定的这规矩:上门给老人理发 , 一律免费 。 当年他在老家这样 , 到了上海 , 也这样 。
他给万阿姨的白发老母 , 前后理了十多年发 , 一直到她百岁为止 。
办完老太太后事 , 她女儿万阿姨专门到小店来 , 郑重其事的 , 把一只精美的小瓷碗递到小马手里 。
小马不敢收 , 说:“万阿姨 , 我不能收客人东西……”
万阿姨说:“这是寿碗 , 你懂吗?人家要也要不到呢 , 快收下!”
小马后来才知道 , 鲁汇人很是看重这寿碗 。 尤其像老太太这样高寿过世的 , 在她百岁后能得到寿碗的 , 没有几个人 。 老镇方圆数里 , 有谁能想到 , 一个不起眼的剃头师傅 , 不开口却能得到这宝贵的寿碗 。
二、适意
推着老母上门来的万阿姨 , 现在也成了老太太 。 她列入小马又一茬服务对象中 。 不过 , 小马不是去她家 , 而是在居委为她剪头 。
居委设立“理发点” , 这事还是起源于万阿姨和老娘亲 。 那天 , 万阿姨来电说 , 老娘亲想理个发 , 小马一口答应道:“我手里活做完就来 。 ”
说话时 , 他正为一位居委大姐剪发 。 大姐问:“谁来电话啊?一叫你就去 , 是亲戚吧?”小马笑着说了万阿姨老母亲的事 , 又说:“像这样的老人 , 街上有不少吧?我不熟 。 你们居委能不能把长辈们集中起来 , 我给他们免费剃头 。 ”大姐说:“好事啊 , 我来帮你组织!”
于是每月十日 , 老人们就聚到居委来 , 等着“旧貌一剃了之 , 新颜从头开始” 。 小马则早早准备好全套“家生”(工具) , 等在这里 。 来剃头的老人数目不一定 , 少则二三十 , 多则四五十 。 有时来多了 , 小马就会把妻子小王请来帮忙 。 小王也是优秀理发师 , 跟小马在南京美发学校相识 , 两人相濡以沫已多年 。 若夫妻俩人手再不够 , 小马会把店里其他师傅一道叫来 。 只有这时 , “马老板”才会拿出老板“架势” 。 他说 , 这天就是关了店门 , 也要保证每位老人都剃到头;对长者说的话 , 一定要算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