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真有“诺奖魔咒”吗?莫言直播首秀谈《晚熟的人》,“新人”是谁?

昨天刚出版的莫言新作——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正热得烫手 , 距离他上部作品出版已有十年 。
关注|真有“诺奖魔咒”吗?莫言直播首秀谈《晚熟的人》,“新人”是谁?
文章图片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桂冠当头 , 莫言在获奖最初的一年里 , 竟然忙得一整年连一本书都没看 。
据统计 , 截至2016年 , 莫言获奖后去了全世界至少34个不同的城市 , 参加过26次会议、18次讲座 , 题了几千次字 , 签了几万个名 。
这段经历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他的新作或能回应各种好奇心 , 也注定充满争议 。 昨晚 , 莫言做了自己的直播首秀 , 与央视主持人王宁、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毕飞宇举行了一场线上文学对谈 , 与读者分享这部作品 。
究竟分享了哪些干货?艺绽君帮你做了笔记 。
关注|真有“诺奖魔咒”吗?莫言直播首秀谈《晚熟的人》,“新人”是谁?
文章图片

1
什么是《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如同莫言的获奖后记 , 他将自己写进小说 , 用幽默的笔调 , 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诺奖后的生活里外 。 全书一共十二个故事 , 读者可以随着故事中的“莫言” , 见证一次“衣锦还乡”之旅 , 也见证百态人情 , 万象世间 。
莫言表示 , 十年来 , 看待自己的角度变了 , 年龄变大了 , 视野变广阔了 , 思想变复杂了 , 身份也发生了变化 , “过去我仅仅是个知名作家 , 因为诺奖 , 让我的作家身份添加了更加复杂的色彩 。 在当今的商业社会 , 这样一个人回到故乡 , 他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比过去丰富多了 。 ”
对于书名中的“晚熟”二字 , 莫言解释:“晚熟 , 还是希望不断超越自己 , 不希望自己过早成熟、定型 , 希望自己晚熟 , 让自己的艺术生命更长久一些 , 虽然这难度很大 。 ”
2
真的有“诺奖魔咒”么?
2012年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有人说 , 莫言将陷入“诺奖魔咒”——得了诺奖就很难再进行持续创作 。
莫言坦言 , 所谓“诺奖魔咒”是个客观存在 。 因为一般得诺奖的作家都是七老八十了 , 创作巅峰已经过去 , 当然也有很多作家在获奖后又写出了伟大的作品 , 比如马尔克斯获奖后就写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 “我只能说 , 我一直在写作 , 一直在努力 , 为新书做着准备 。 ” 至于能否打破魔咒 , 还需留给读者评判 。
3
为什么不是长篇?
很多人都期待着莫言的长篇新作 , 但《晚熟的人》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 。 对于为何没写出长篇的疑问 , 莫言表示 , 他从不认为“一个作家只有拿出一部长篇才能证明自己” 。 但他说 , 他也有一个长篇的梦想 , 想写一部时代不一样、故事不一样、语言不一样的长篇 , 希望在最近几年能拿出来 , 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
关注|真有“诺奖魔咒”吗?莫言直播首秀谈《晚熟的人》,“新人”是谁?
文章图片

4
书中的莫言是不是莫言本人?
莫言讲故事向来爱用第一人称“我” , 《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 。 不同的是 , 这12个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当下的年龄和身份 , 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 。
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 , 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 , 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 , 《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 , 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突然涌现 , “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 , 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 , 成了景点” 。 每天都有人来参观 , 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 , 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 。
书中的“我” , 是不是莫言本人呢?他说:“起码是我的一部分 , 敢把我的名字放进去 , 就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 我跟小说里的莫言是在互相对视 , 我在看他 , 他在看我 , 有时候他在小说里的表现是我控制不了的 , 他在小说里不想做的事 , 也许我在生活中做了很多 。 这种关系就像是 , 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 , 变成了一只猴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