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财财|业绩下滑:格力困局( 二 )


美的集团也有类似应收款项融资的操作 , 但金额相对来说非常小 , 只有30亿左右 。
应收款项融资项目过高 , 体现了公司资金比较紧张的现状 。
四、多元化转型的困境
任何行业的龙头企业 , 在面对市场天花板的时候 , 都有多元化转型的需要 。 一方面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 必须做大规模;另一方面也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需求 , 没有成长性的上市公司 , 在A股往往不会受到追捧 。
如果认真拆解美的的年报 , 会发现假如剥离掉库卡机器人的营收 , 公司的营收也是原地踏步的 , 比格力好不了多少 。 所以 , 把握住好的投资机会 , 对于公司的营收规模的扩大至关重要 。
【大白话财财|业绩下滑:格力困局】在美的、海尔通过大规模并购进行多元化转型的同时 , 格力也在做出多元化转型的努力 。
2010年 , 格力注册了“大松”品牌 , 尝试在高端小家电寻找突破;2015年 , 格力发布格力手机 , 后来成了供应商和员工内购专用机;2018年 , 董明珠因为收购银隆在股东大会上发火;2019年在资本运作方面动作频频 , 参与收购安世集团 , 董明珠亲自注资成立格力电商公司 , 认购三安光电20亿股份……
可惜的是 , 这些广撒网的投资 , 目前仍没有回馈到账面上 。 甚至从披露的财务信息看 , 相当一部分投资有泡汤的嫌疑 。
结合公司2019年年报 , 应收款项融资中 , 有相当一部分(年报为8.67亿元)来自银隆新能源 。 年报显示 , 公司向银隆等关联方企业的销售额达到了3.2亿元 , 产品以智能装备和大巴空调为主 。 和上年同期26亿元的关联交易额相比 , 银隆新能源等关联方的采购额大幅缩水 , 似乎也显现出董明珠个人投资的银隆新能源并不成功 。
和巨头同行相比 , 公司的几乎所有投资都不算成功 。 2019年 , 公司的投资收益中 , 来自联营公司的收益为-2098万元 , 意味着公司的参股公司整体亏损 。
长期以来 , 格力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掌握核心科技” , 公司很多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自研 。 从另外一个角度 , 这也说明格力在行业合作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
2018年以前 , 格力极少并购、参股其他公司 。 迫于营收规模的压力 , 2018年才开始把触角伸向新能源 , 但股东大会并未通过收购银隆新能源的决议 。
之后格力开始转换风格 , 尝试参股半导体、新能源等先进科技的公司 。 只是似乎有些后知后觉 , 这些投资距离变现还有比较长的距离 。
最典型的对比是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 , 带来250多亿元营收的时候 , 格力在自研机器人生产线 。 虽然最终也成功了 , 但格力的机器人销售额只有21亿元左右 , 不及对手的十分之一 , 营收主要来自关联方 , 甚至还下滑了十多亿 。
当然 , 格力的投资并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 , 比如对银隆新能源的投资 , 如果能够经营改善的话 , 会从格力采购大量的智能装备 , 从而带来一定的销售额 。
在投资三安光电时 , 公司的公告中显示 , 有助于公司中央空调、智能装备、精密模具、光伏及储能等板块打入半导体制造行业 。
由此可见 , 格力并未忘记初心 , 6000亿的营收目标还在努力 , 不过很显然不完全依赖空调业务 , 而是通过智能装备等新兴产品线来实现 。
五、新冠时期的家电业
因为疫情的原因 , 上半年的家电行业尤其是空调行业 , 受到的打击非常大 。 董明珠通过各种直播活动来为产品引流 , 但无奈市场环境极端残酷 。
对于格力电器来说 , 公司暴露了最大的弱点:产品线过于单一 。 尤其是在市场形势不佳的情况下 , 单一产品线的风险更高 。 从已经公布的一季报来看 , 格力电器的营收甚至不足美的集团、海尔智家同期营收的一半 , 这样的产品结构已经严重束缚了公司的发展 , 制约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
作为国产民族品牌的佼佼者 , 期待格力能够重整旗鼓 , 在多元化转型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