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把中国文化的诗意美融入到演奏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 , 过硬的专业基础是骨骼 , 弹奏技巧是血肉 , 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会 , 则为演奏注入灵魂
古典音乐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 , 它是动态的、活跃的 , 还在行进之中的 。 音乐就像海水一样 , 需要不断有波浪推动向前
作为人类文化宝库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 , 既有其独特面貌 , 也有优秀文化艺术共性的一面 。 我们积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精华 , 继续为人类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如果墨守成规 , 音乐就没有未来了”
采访人员:在当代众多钢琴演奏家中 , 你风格独具 , 情感饱满 , 色彩鲜明 。 发展出创造性的个人演奏风格 , 不可或缺的基石是什么?
郎朗:天赋、努力、在积累中持续成长 , 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
我非常幸运 , 17岁那年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 正式步入世界乐坛 。 当我登上舞台 , 面对各国观众和采访人员陌生、好奇的眼神 , 我知道 , 机会终于来了 。 多年练琴的积累就在那一刻迸发 。
有天赋并不意味着可以减少努力 。 扎实的基本功是地基 , 只有地基夯实才能走得更远 。 早年 , 我每天保证至少6个小时练琴、钻研、背谱 。 我见过太多天才少年最后变得很平庸 , 就是因为放弃了持续的沉淀和提升 。 天赋越高 , 训练和磨砺的强度应该越大 。 直到现在 , 无论日程多么繁忙 , 我都要保证每天至少练琴两个小时 。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 , 过硬的专业基础是骨骼 , 弹奏技巧是血肉 , 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会 , 则为演奏注入灵魂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内涵丰富、思想深邃 。 为诠释好这部作品 , 我专门请教音乐大家 , 刻苦学习 , 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
经常在世界各地演出 , 使我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风景和人 , 这些经历都是灵感的源泉 。 比如 , 莫扎特音乐里有很多奥地利乡村音乐元素 , 我会找来听一听 , 用心感受其中的人文气息 。 再比如 , 我一直找不到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开头的感觉 。 一次去圣彼得堡开音乐会 , 远处传来的塔楼钟声突然给了我灵感 。 当我和不同音乐家聊天时 , 整个人不断接收外界发出的各种信号 , 积极吸收不同养分 。
采访人员:不同作品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同一部作品在时间的淘洗与传承中 , 往往拥有几个典型的版本 。 如何在尊重经典和展现个人风格之间做好平衡?
郎朗:这两者并不冲突 。 无论是演奏姿态等外化的风格 , 还是按键与踏板的细节处理 , 个人的演奏风格本身就是对经典的一种诠释 。 一首钢琴曲有连奏、变奏 , 有声音强弱变化 , 演奏者要学习怎么根据不同乐团的指挥来弹奏、让自己的演奏和乐团融合在一起 , 让演奏有结构、跌宕起伏 , 什么地方要用感情以及用什么样的感情 , 都需要考虑到 。
有些人对古典音乐演奏家有一种刻板印象 , 认为他们都是在板板正正地弹曲子 , 甚至有人认为演奏家就该留长头发 。 古典音乐界内部似乎也有一种态度:不去改变就是安全的——在艺术中 , 你怎么能不去冒一点险?怎么能确定只有“这一个”才是唯一正确的诠释?
每一次演绎经典 , 我会去感受作品本身的氛围 , 让自己专注沉浸在这种情境中 。 同时 , 我也会考虑能否用新的方式去表现它 , 赋予它不一样的维度 。 古典音乐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 , 它是动态的、活跃的 , 还在行进之中的 。 音乐就像海水一样 , 需要不断有波浪推动向前 。 如果墨守成规 , 音乐就没有未来了 。
“古典音乐也可以很时尚”
采访人员:伴随艺术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 , 许多家庭选择钢琴作为少年儿童的音乐启蒙乐器 。 如何在宝贵的童年阶段 , 不仅习得初步的演奏技艺 , 而且真正爱上音乐 , 让音乐成为一生的良伴?
郎朗:中国是世界上琴童数量最多的国家 。 我们的初级音乐教育非常好 , 训练规范 , 学生也很努力 , 整体演奏水准很高 。 这是金字塔坚实的塔基 。 要培养更多优秀钢琴演奏家 , 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不断创新音乐教育方式 。 其中 ,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