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一条小蚯蚓“串”起农田生态产业链 化肥农药减少了,大米价格更高了,农民钱袋子更鼓了……( 二 )


如今 , 这一立体化的生态技术已从菜田拓展到稻田 , 并形成稻田肥料及农药安全高效施用、稻田病虫草害生态防控、药用蚯蚓生境构筑与健康养殖、蚯蚓产业化加工等一批成熟技术与解决方案 。 到目前为止 , 课题组已申请发明专利15项 , 获得授权9项 。 在吕卫光看来 , 蚯蚓喜水 , 其实更适合与水稻轮作 , 每年水稻收割后投放蚯蚓种苗 , 也使水稻秸秆快速腐烂 , 水稻播种前正好收获蚯蚓 。
如何把这一技术推广开来?在科研团队推动下 , 当地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体系 , 逐步把农民吸引进来 。 其中 , 合作社主要负责组织生产、技术指导等 , 并向农民免费提供蚯蚓种苗、有机肥等 。
如此 , 对老黄这样的农民来说 , 养蚯蚓变得格外简单——蚯蚓种苗、有机肥 , 由合作社免费提供;产出的蚯蚓 , 由蓝汇公司负责统一收购;技术上 , 则有农科院的专家们保驾护航;他们自己 , 只要付出劳动就行 , 不用担什么市场风险 。
据统计 , 今年“稻蚓轮作”已覆盖4000多亩稻田 , 每亩平均可产100公斤蚯蚓 , 对农民来说亩均可增收2000元 。 接下来 , 在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的持续支持下 , 吕卫光团队还打算进一步推广“稻蚓共作” , 即在水稻生长期也同时养殖蚯蚓 , 那样就能实现蚯蚓的周年化养殖 , 届时稻田亩均增收可达4000元以上 。
“这一技术体系 , 既实现了农田生态的产业化 , 也实现了农田产业的生态化 。 ”吕卫光表示 , 稻蚓轮作中探索的农田生态系统循环自净模式 , 不仅成功修复了土壤 , 而且解决了水稻秸秆原地处理的难题 , 还使农田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 , 真正是一举多赢 。
水稻还没种 , 大米已被预订
除了生态效应、经济效应 , 这一绿色产业体系还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 。 据透露 ,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先带动和扶持残疾人家庭 , 目前与蓝汇公司签约达成采购关系的250多户农民中 , 共有68户为残疾人家庭 。
西新村的陆红芳阿姨 , 就是一位特殊人士 。 采访人员采访那天 , 她送来了上午抓的15公斤蚯蚓 。 她说 , 她家在3亩稻田里养了蚯蚓 , 去年某一天一共抓了50公斤以上蚯蚓 , 一下子就挣了900元 , “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挣得最多的一天” 。 实际上 , 黄付明老伯也是一位残疾人士 , 他曾在粮站扛包时遇车祸断了肋骨 , 没想到 , 如今依靠在稻田里养蚯蚓 , 让他轻松实现增收 。
该模式的另一个社会效益 , 就是让市民消费者吃到更安全的农产品 。 合作社农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高 , 又进一步放大了经济效益 。
老陶所在的合作社共有570亩核心基地 , 除了养蚯蚓、黄鳝 , 还种植经过绿色认证的蔬果 , 包括蔬菜、大米、火龙果、葡萄、枇杷、西梅等 。 今年疫情期间 , 合作社首次尝试线上销售 , 主打五六个绿色蔬菜品种 , 包括娃娃菜、橄榄菜、青菜、香芹等 , 网红平台给出的价格比市场价高出200% 。 比如香芹 , 市场价是每公斤3元 , 合作社的售价是每公斤12元 , 为市场价的4倍 。
更让大家感到惊喜的是 , 今年水稻还没播种时 , 已有几个大客户订掉了230亩稻田的产量 , 水稻种子下田一个月后 , 合作社就能收到30%的定金 。 而去年 , 合作社产出的大米在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 , 周边地区新米售价在每公斤6元 , 但他们的批发价达到每公斤10.6元 , 终端平台打出每公斤33.6元的零售价仍供不应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