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一条小蚯蚓“串”起农田生态产业链 化肥农药减少了,大米价格更高了,农民钱袋子更鼓了……

:原题为_上观|一条小蚯蚓“串”起农田生态产业链 化肥农药减少了,大米价格更高了,农民钱袋子更鼓了……。
上午11时 , 在崇明岛三星镇西新村 , 一条田间小路突然变得繁忙起来 , 几十位农民或步行或骑电瓶车匆匆赶来 , 有的拎着水桶 , 有的车上载着蛇皮袋 , 都是沉甸甸的 。
【上观|一条小蚯蚓“串”起农田生态产业链 化肥农药减少了,大米价格更高了,农民钱袋子更鼓了……】“早上6时 , 我就去田里抓蚯蚓了 , 几个小时收获25公斤蚯蚓 。 送到合作社 , 每公斤20元 , 就是500元 。 ”62岁的黄付明是附近三协村村民 , 养蚯蚓、抓蚯蚓已有七八年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下午再花两三小时 , 还能抓20公斤蚯蚓 , 这样一天就能赚900元 。
当天赶来送蚯蚓的 , 大约有三四十户农民 , 都来自附近几个镇的村庄 , 他们中收成少的不到5公斤 , 多的则有近50公斤 。 将蚯蚓一一称重后 , 基地工作人员分别支付现钞 , 村民们喜笑颜开地离开了 。
水稻播种季 , 也成了蚯蚓养殖户的收获季 。 这样的喜人场景 , 已在当地连续上演近十年 。 据透露 , 作为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 , 上海市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牵头实施的“稻田秸秆蚯蚓原位处理模式与循环产业技术集成示范” , 已覆盖崇明50多个村4000多亩稻田 , 以一条小蚯蚓“串”起农田生态产业链 , 取得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 。
抓蚯蚓挣得比开网约车多
采访人员刚到村头 , 就遇上骑着电瓶车来送货的朱阿姨和陈阿姨 。 她们来自隔壁新海镇 , 是一家奶牛场的职工 , 早上挤完牛奶下班后 , 就立刻去田里抓蚯蚓 , 每人抓了四五公斤 。
“虽然没别人多 , 但业余能挣个80元、100元 , 她们还是很开心 。 ”66岁的陶晓斌 , 是负责收购蚯蚓的上海蓝汇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 也是附近西新村的村民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每年上半年的3月至6月和下半年的9月、10月 , 都是蚯蚓的收获期 , 其中5月、6月是旺季 , 一对农民夫妻下田抓蚯蚓 , 每天可以收获40至45公斤 。
勤劳肯吃苦的黄付明 , 是让人“眼红”的高产户 , 他一个人花小半天就能抓二三十公斤蚯蚓 。 他说 , 他家有10亩稻田 , 去年一年种稻谷的毛收入才1万多元 , 但养蚯蚓、抓蚯蚓就挣了三四万元 , “今年 , 田里投的种苗更多了 , 施的有机肥也更足了 , 估计蚯蚓的收成会更好” 。
“我挣的比儿子还多!”老黄自豪地说 , 他儿子在市区开网约车 , 每天能挣六七百元就不错了 , 但他抓蚯蚓一天能赚上千元 。
“去年 , 蚯蚓收购价是每公斤16元 , 今年已涨到每公斤20元 。 ”老陶说 , 今年公司共签约了250多户农民 , 他们负责在田里养蚯蚓、抓蚯蚓 , 公司负责收购 , 并及时加工成干货 , 然后再卖给药材公司 。 在农民送货高峰时期 , 蓝汇公司每天要准备四五万元现金 , 随时支付给农民 。 去年 , 公司共收购了97吨蚯蚓鲜货 , 加工成饮片干货7吨 , 今年有望产出10吨饮片干货 。
这么多的蚯蚓干品 , 不用担心销路吗?“供不应求 , 药材公司还怕我们卖给别人呢!”老陶说 , “沪地龙”在业界十分有名 , 它是一种全国地标性中药材 , 由上海特产的青蚯蚓加工而成 。 如今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的蚯蚓越来越少 。 不过 , 崇明产的青蚯蚓是少有的合格原料 , 目前已有四五家药材公司慕名找来 , 要求长期采购 , 并表示“多多益善” 。
“稻蚓轮作”亩均增收2000元
热闹的蚯蚓产业背后 , 其实有一个“幕后英雄” 。 那就是上海市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吕卫光研究员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 。
现在 , 他们在崇明推广的项目是“稻田秸秆蚯蚓原位处理模式与循环产业技术集成示范” 。 其实 , 2008年他们刚开始研究时 , 探索的是如何在菜田里用蚯蚓改良土壤 。 主要做法是:在菜田四周挖上水沟 , 往土里投放一定比例的蚯蚓小苗 , 上面再覆盖畜禽粪、秸秆等废弃物 , 水沟里则放养了黄鳝……一两年后 , 板结的土壤变松了 , 生物活性增强 , 肥力增加 , 蔬菜长势明显变好了 , 而水沟里的黄鳝以蚯蚓为食 , 既安全又肥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