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道德经中的“报怨以德”

先否定其它答主关于六十三章报怨以德需移位的看法。事实上《老子》七十九章的原文应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现在我们看到的插入了(报怨以德)的版本来自于陈鼓应先生修订的版本,在这章的注释部分,陈先生写道:“报怨以德: 这句原是六十三章文字, 根据严灵峰的说法移入此处。”此前有陈柱先生的版本为“和大怨,报怨以德,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而严灵峰先生认为“报怨以德”应在“安可以为善”句上。最后文作就是我们看到的版本。现在来看七十九章原文。“和①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翻译为:“(以怨)去应和(hè)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这如何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会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天下大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原文无论是语气还是语义上都是非常连贯的。而修订版本强行将六十三章的“报怨以德”放入此章,彻底否定了老子“报怨以德”的思想,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①:和(hè):应和、响应不应该译为“和解”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不管对方做过什么对不住自己的事,都已宽容的态度去谅解对方,唯有“报怨以德”的博大胸怀,才能化解怨恨,换来最终的“德善”。这种观点在《道德经》四十九章也有所体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翻译为:“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会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驱使人类行动的不是外界的影响,心才是本质。故唯有心中清净,才能不为所动。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修行之人不该偏离自己的道。文末再回头看看《老子》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翻译为:“为人要无欲无求。处事时不要将事情扩大,回味时不要有贪念,把大化作小,多化作少,用德善来化解怨仇。处理难事的时候一定要从简易简单的方面入手,处理大的事情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所以圣人永远不会自吹能做多大的事,却能建立伟业,而那些轻许诺言的人却往往很难兑现。把事情看得容易势必遭受许多困难,所以圣人(会充分评估各种风险),居安思危,最后也就不会遭受失败了。”以上是我在其它问题下的回答。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44309/answer/290913024————————————————————接下来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报怨以德与以直报怨并不矛盾。和报怨以德矛盾的是报怨以怨。那这三种处理怨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呢?举个栗子。有一天你在网上买了一台显示器,收货几天后才发现购买的商品有漏液导致的坏点,寄回去后商家以人为因素损坏为由不给退货,只能维修并要收取高额的维修费。报怨以怨:在电话里和客服大吵大闹,把客服骂得灰头土脸,最后不欢而散,也达不到自己退货的目的。报怨以德:心平气和地与客服好好沟通,让他相信你并不是恶意退货的客人,最后达到退货的目的。报怨以直:直接联系消费者协会,通过官方渠道处理,花费时间较长,最终亦达到退货目的。
■网友的回复
谢邀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但是,光看这一章并不合适,在《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二句“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就是对你所有问题的解释了。老子并不认为普通人所谓的德来报怨是什么好事,圣人的德行不是常人的德行,那才是老子认为的真正的“道德”。
■网友的回复
【啥是道德经中的“报怨以德”】 事事为他人着想,以身作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