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最后的守望者:71岁老人独守百年“地下屋”,已经生活15代人


新竹枝比老竹枝高 , 由老竹枝支撑 。 第二年又有新人 , 十丈龙孙绕凤池而来 。 对于传承 , 中国人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 而乔迁、落叶等词 , 更是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对故居的深厚感情 。
因此 , 房子多次表示继承 , 今天 , 有一位71岁的老人守着祖先300年来继承的"地下屋" , 只想守着 , 永远不想离开 。
地下|最后的守望者:71岁老人独守百年“地下屋”,已经生活15代人
本文插图

什么是"地下屋" , 就是由环境、人文、地质、经济等原因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居住方式——地下室天井 , 别名地坑天井、天井天井 。 因为它居住在土地之下 , 与其余的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 , 高度落差很大 , 所以很多人对这种特殊的房屋建筑很感兴趣 。
窖院的起源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 是中国北方特有的地下院落 , 源于阳运文化 , 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 。
六千年前的阳云文化时期 , 人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农耕生活 , 其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住圆形或方形的坑窝棚 。 而这些窝棚 , 就是四合院的雏形 。

2005年 , 考古队发现了一座看起来像现代地窖庭院的汉代墓葬 。 追溯到汉代 , 宋代就有关于窖院的详细文字记载 , 南宋官员郑刚忠在《西征道礼记》一书中明确记载了他在山西、陕西见过窖院 , 并描述了这一代的人大多住在窑洞里 , 还解释了制作这种窖院所需的工具 。
民国时期 , 窖院走出中国 , 走向世界 。 伯纳德·鲁道弗斯通过《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将酒窖介绍给世界 , 并给予高度评价 。
地下|最后的守望者:71岁老人独守百年“地下屋”,已经生活15代人
本文插图

建国后 , 中国一度经济相对落后 , 当时人口政策鼓励多生多育 , 家庭劳动力较多 ,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 , 也需要考虑经济因素 , 山西、陕西一代农民便大力开挖地窨院 。
繁华过后 , 一切归于沉寂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 ,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 窖院也逐渐没落 , 窖院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不再新增 , 很多人开始放弃这种建筑 , 到后期为了解决耕地需求 , 甚至开始填埋窖院以换取更多的耕地 。
于是 , 曾经辉煌一时的地窖早到了今天已经衰落 , 仅存的一些地窖没有得到妥善保护 , 大多被废弃 。 作为人民孕育的灿烂文明 , 历经千年传承 , 窖院却被逐渐废弃 , 令人痛心和惋惜 。

这样具有地方民居文明特色的建筑 ,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 , 是一定时期的反馈 , 彰显了一定时期人民的信仰、社会的发展等 。 像地下室天井这样特殊的建筑 , 应该得到保留和保护 。
地下|最后的守望者:71岁老人独守百年“地下屋”,已经生活15代人
本文插图

而且 , 并不是所有的地窖场地都能适合 。 它取决于地质和气候因素 , 又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 。
黄河流域黄土层深厚 , 主要由石英和粉砂组成 , 介于褐土和黄潮土之间 。 这为地窖医院的地下开挖提供了前提条件 , 如果土质疏松 , 很容易发生坍塌危险 , 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
山西、陕西属一代半干旱气候 , 四季分明 , 干凉少雨 , 这样的气候避免了窖院的淹没 , 保证了土壤的干燥坚实 , 窖院冬暖夏凉 , 适宜居住 。
地下|最后的守望者:71岁老人独守百年“地下屋”,已经生活15代人
本文插图

当然 , 窖院存在的一个很大的因素是 , 黄河流域的人民最初经济条件一般 , 这样的建筑节约了成本 , 有利于耕作 , 所以能受到当时农民的青睐 。
但今天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四合院渐渐不满足人们的居住选择 , 于是很多人放弃了 , 大多数人从"地下"走向了地上 , 但守护它的人 , 依然坚定地守护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