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伊阙之战是白起军事崛起的开端,也是其战术特点淋漓尽致的展现( 五 )


白起拜将 , 杀神就此大手笔出场 。 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 打出了让整个秦国朝堂都瞠目结舌的战略回报 。
魏、韩前后布阵
韩魏联军由黄河入伊水铺天盖地而来 , 由于人数上的劣势 , 白起把战场引到了伊阙地区 。 因为伊阕地区的地形比较狭长 , 不利于兵力的全面展开 。
双方在伊阙地区对峙一段时间后 , 白起收到了探报:“韩、魏两军的主帅貌合神离 , 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 , 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 。 ”白起一分析就明白了:这场仗本身就跟魏国没有直接关系 , 他应该有比较严重的看热闹心理 , 抵抗意志不强!
所以白起决定先拿“磨洋工”的魏国开刀 。 但是 , 还得来个声东击西 。 白起先派出了少量军队同韩军对阵 , 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 。 反正就是雷声要大 , 雨点要小 。
由于伊阙地形狭隘 , 韩、魏两国布兵的时候 , 是韩在前、魏在后 , 韩国也搞不清虚实 , 整天严阵以待 。 而魏国则每天在大后方优哉游哉 。 殊不知 , 白起神不知鬼不觉地派了一支精锐部队绕到了魏国军队的屁股后面 。
白起玩起了背后偷袭
秦国对魏军发起猛攻的时候 , 魏国军队根本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 。 仓促之下 , 魏军各自为战 , 但是 , 冷兵器时代 , 步兵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阵型 , 阵型一乱 , 指挥系统就乱了 , 然后就是啥都乱了 。 乱成一团的魏军自然是溃不成军 。
越过魏军阵地的秦军又开始对韩军两面夹击 。 韩军在得知自己被两面夹击之后 , 军心不稳 , 士兵哗变 , 一败涂地 。 秦军开始尽情地砍脑袋 。
白起没有放过谁的概念
一般地 , 仗打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 , 但是 , 白起不一样 , 他的杀手锏 , 是歼灭战 , 也就是要赶尽杀绝 。 纵观白起的诸次战役 , 最重要的一条作战原则就是 , 他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目标 , 他打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 这个理念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和我们伟大领袖的观点一致?
但是 , 我们要知道 , 白起这个理念是出现在两千多年前!当时的军事通识是孙武的“穷寇勿追”和商鞅在《商君书》中指示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 。 (打跑了敌人最多撵十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来追得太远容易中埋伏 , 二来追得太急容易逼得对方狗急跳墙 。 更何况 , 那个时候打仗就是为了利益 , 所以收战利品才是首选 。 所以 , 这种“浅尝辄止”的战斗模式 , 使得敌人的有生力量在败仗中往往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 。 战国几百年 , 在白起之前 , 经常今天你打我 , 明天我打你 , 真有那么多人可以用来打仗?主要是吃败仗的一方在兵力上受到的伤害并不大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家里有钱 , 手里有刀 , 我就可以继续和你干 。 这是之前的军事结果 。 但是 , 白起不一样 , 我要么不打你 , 打你就要打到你再也爬不起 。 (当然 , 白起的歼灭思想是有制度基础的 , 秦国是按人头算军功的 , 不按战利品 , 人头可以慢慢割)
所以 , 白起的部队只要一上战场 , 打跑是不行的 , 打残是不够的 , 全部打死才是必须的 。 我党的林彪就是他的迷弟 , 因为林彪打仗讲究三猛:猛冲 , 猛追 , 猛打 , 而且还得迅速击敌 , 不给敌人留反应时间 , 不让敌人有功夫组织起有效抵抗 , 迅速扩大战果 。
后序:魏韩式微 , 秦国崛起
秦国已经无可阻挡了
因为白起的“赶尽杀绝”军事思想 , 秦国朝堂简直就是坐在家里发大财 。 秦军中流传一句话:“跟着白起有脑袋砍” , 就和我们当下“跟着谁有肉吃”一样 。 白起也被后世冠名了一个很可怕的外号:“人屠” 。
伊阙之战是白起生涯中第一次震惊世界的杰作 , 战绩就是杀敌24万 , 占领伊阙地区五座城池 。 伊阙之战 , 使得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 , 被迫献地求和 , 白起也因战功卓著而升官 。 同年 , 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 , 率兵渡过黄河 , 夺取了魏国旧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下图虚线范围) 。 白起之名 , 开始成为了世界各国的梦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