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学|音乐之岛丨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

半岛采访人员  张文艳
“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难 。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
在《苏东坡传》第一章《文忠公》一开头,林语堂便如此总结他作传时的初衷和信笔拈来的潇洒 。笔者没有林公的旷世奇才,被写作的王邦直也没有苏东坡的大量记录,甚至寻找王邦直的过程曾经曲折而又艰难 。
律学|音乐之岛丨一代律学宗师王邦直
文章图片

王邦直(1513年~1600年),字子鱼,号东溟,明代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律学家 。他历时二十年潜心研究编著的音乐理论巨著《律吕正声》,泱泱三十万言,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律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文献记载却非常简略 。
城阳区惜福镇小庄社区里,八世祖王邦直的直系后裔,经过多次辗转,才在光阴的河畔,打捞出一个个被淹没了数百年的故事,才逐渐了解了先祖流传的事迹 。
王邦直所承袭的王氏家族,西汉时称琅琊皋虞王氏,代表人物是王吉 。晋代,皋虞王的一支迁琅琊(今临沂),簪缨迭出,文辉四射 。至元代,皋虞王在胶东地区星罗棋布,王邦直支派的始祖王守信居住于王乾(今王圈),王邦直的祖父王佐这一支迁即墨城东关 。
寻踪问祖,追根溯源,在王邦直之前,王氏先祖皆为读书人,可谓书香门第 。
王守信为元末行端德厚的乡间读书人,以子贵,诰赠通议大夫、广东按察使 。二世王伯举,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岁贡生,以德高学博受征辟,历官至广东按察使 。三世王载,字文厚,好诗书文墨 。五世王振,字仲鸣,明于法律,善地理阴阳之学,赠登仕郎 。六世王佐,乡试副榜,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举人,任山西忻州学正,劳心于学,奖掖后辈,卒于任上,邑人推重之,在即墨城东关南北街建“飞黄坊”褒扬其风节 。七世祖王镐,字京夫,岁贡生 。初任顺天府漷县训导,升山西临县教谕,著有《漷县志》、《临县志》 。王镐热心于礼乐教化,所到一地,振兴文教,劳心戮力,训迪生员学业,考核生员品行,主持岁考事务,积劳成疾,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病逝于临县任上 。
王邦直一生历明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4朝,主要活动于嘉靖年间 。王邦直生性刚直,品行端洁,以仁孝贤良闻名于乡里,以忠耿直声蜚声于朝野 。祖辈皆是读书人,于是,他们留下来的古籍善本,成为王邦直的资料库 。因此,当他在官场受挫,回到家乡后,在镜镕山潜心于律学研究,所著《律吕正声》一书,广征博引,重审乐律,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那么,王氏后裔是如何到达惜福镇小庄社区的呢?
翻看王邦直与《律吕正声》的传说,走访王邦直文化院,拜访传承人王修训以及王德纯等王氏后裔,了解到原来还有这样的典故:
王邦直后半生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律吕正声》上,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不知寒暑,不舍昼夜,然而,家道也因此中落 。到了曾孙王馝时,已家徒四壁 。王馝幼年丧父,9岁时,母亲又去世,成了孤儿 。王邦直育有两儿(王一元和王一夔)和两女,两女都嫁给即墨有名望的人家,其中次女嫁给了黄氏 。眼见侄孙孤苦伶仃实在可怜,王邦直的女儿便将王馝接到黄家居住 。相传,当年的小庄为黄家的一个庄园 。王馝自觉庄园风水好、人气旺,于是精心经营,小庄园北依凤凰山,东临铁骑山,水土资源丰富,十里八乡无人不知,而且人脉旺盛,现在有260多户人家,800多口人,王氏都是王馝一脉相传,也就是说,都是王邦直的后裔 。后来,小庄园叫着叫着,就成了“小庄” 。自十一世王馝立村至今,小庄王氏与即墨黄姓、蓝姓等望族都有着较多的联姻关系 。
虽然因为偏离了书香门第的轨道,关于王邦直的事迹没能被记录下来,但在王氏族人中间,王邦直的传说从未停歇 。王邦直刚正不阿、孝悌睦族、惩恶扬善及刻苦研究律吕,终成一代大家的传说,还有他任盐山县丞期间上疏言“十事”,受到嘉靖皇帝赞许,却遭到当道者忌恨,罢官归里的传说,明代起就在山东、河北、北京等地广泛流传 。清代王士祯著记载士大夫言行和奇事传说的《池北偶谈》流行后,王邦直与《律吕正声》的传说愈加广泛传播 。清代即墨文人杨文敬《东溟先生传》面世后,使得该传说在即墨域内妇孺皆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