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迎罡|“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它的历史典故很有意思

文·段宏刚
日常交流中 , 常常能听到许多人把“一问三不知”挂在嘴边 , 用来讥笑别人 。 实际上 , “一问三不知”有两层含义 , 不同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完全不同 , 甚至是相反的 。
比如 , 某人嘲笑另一人孤陋寡闻时 , 常常会说:你怎么一问三不知 。 这里的“一问三不知”是这个词汇的本来意思 , 指的是对一个事件的起因 , 经过和结果统统不知道 。 被问者什么都不清楚 , 当然问不出所以然来 。
鸿鹄迎罡|“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它的历史典故很有意思
文章图片
“一问三不知”还有一层延伸意思 , 跟装聋作哑、明哲保身等成语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 。 比如 , 一个人埋怨另一个人时会说:你怎么总是一问三不知 , 你到底想怎么样?
这里的“一问三不知”显然是被问者担心言多必失 , 给自己引火上身 , 他故意装糊涂 , 不愿透露任何风声 。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 往往由典故、故事、诗句等浓缩而成 , 如果对成语寻根问祖 , 往往会找到其出处 , 进而领略到语言不断转化和浓缩的那些精彩故事 。 成语的最大魅力在于言简意赅 , 能以精炼的字词表达出丰富的意思 , 并且让人容易记住 。
鸿鹄迎罡|“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它的历史典故很有意思
文章图片
“一问三不知”的出处来自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的战国初期 , 由鲁国人编撰的编年体文学类史书《左传》 。 此书大约18万字 , 记叙范围在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68年之间 , 记录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俗等领域的方方面面 , 还记载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 , 大部分事件为春秋时发生 。 此书也被誉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是现代人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文献 。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 春秋末年 , 位居北方的晋国、郑国和齐国相互接壤 , 都是邻居 , 但他们为了各自利益 , 相互之间见风使舵 。 其中 , 晋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个 。
鸿鹄迎罡|“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它的历史典故很有意思
文章图片
公元前468年 , 晋王命令38岁的谋士荀瑶(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53年)率领大军去攻打郑国 , 1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郑国边境逼近 。 郑国的邻居齐国听到风声后 , 比郑国人还着急 , 他们担心晋国下一步会进犯齐国 , 于是 , 齐王派田成子领兵援助郑国 。
正当齐国和郑国联军跟晋国大军针锋相对时 , 一个叫“荀寅”的谋士站出来向田成子献计 。 荀寅原本是晋国贵族 , 只因为遇到朝中同行迫害 , 不得不投靠了齐国 。
荀寅说:田大元帅 , 我的一个旧部偷偷告诉我 , 晋国这次为了取得胜利 , 一口气出动了1000多辆战车 , 要彻底把齐国打垮 , 这消息对咱们很不利啊 。
鸿鹄迎罡|“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它的历史典故很有意思
文章图片
田成子听完心里一凉 , 但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我这次出征前 , 齐王说了 , 不论晋国有多么强大 , 哪怕他们出动10000辆战车 , 齐军也要正面迎敌 , 哪怕战斗到只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能苟且偷生 。 更不能把兵力浪费在追杀晋国小部队上面 , 以免因小失大 , 跟齐国大军正面交战才是扭转战局的关键 。 你刚才说那样的话什么意思 , 分明就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么 。 回去后我一定要把你的话上报给齐王 。
荀寅听后 , 觉得自己多嘴了 , 但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 , 已经无法收回 。 他就说:聪明人做一件事时 , 心思细密得滴水不漏 , 他会把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全盘考虑周到后 , 才制定最终计划 , 最后才向大王献计 。 而我仅仅知道有这样的事 , 对起因、经过、结果都没有想好 , 你就着急向大王打报告 , 世上哪有像你这样胡乱拍马屁的人?
鸿鹄迎罡|“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它的历史典故很有意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