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王近山难忘濒死伤员的话:美国兵没见着,就打断腿,死不瞑目( 二 )


所以 , 上甘岭反击作战前 , 王近山能够从志司手中要到一个火箭炮团 , 这不仅体现了王近山对上甘岭战役的重视 , 更加体现了志司的重视 。
有了炮 , 还要有弹药 。 为此 , 王近山又打电话给志愿军分管后勤的副司令洪学智 。 对这位和自己曾经在四方面军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 , 王近山毫不客气 。 王近山在电话里说:“洪麻子 , 我上甘岭方向炮兵集结不少 , 炮弹可不能少……”
洪学智回答王近山:“你放心 , 你们五圣山是重点 , 你们的弹药 , 给养 , 我洪麻子用肩膀扛也给你扛上去!”洪学智的话算是给王近山吃了“定心丸” 。
【洪学智 , 志愿军分管后勤的副司令员 , 1955年授上将军衔】
为了保障弹药从阳德后勤司令部运到五圣山地区 , 志司专门对接15军 , 研究出了一个运输方案 。 那就是距上甘岭阵地40里以内的运输由15军自己成立火线运输队负责 , 40里以外的运输 , 由后勤司令部负责 。 因为后勤司令部派出的运输团是汽车部队 , 爬不了山 , 所以最后把弹药扛到炮阵地的艰巨任务 , 就交到了一个个志愿军战士的肩上 。
虽然将弹药扛到炮阵地上 , 绝对没有将弹药运到上甘岭阵地那么危险 , 因为炮阵地一般处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之外 , 受炮火打击的威胁较小 , 但这个任务难就难在时间紧迫、任务量大 。 29师抽调的3个营的兵力搞运输 , 任务量是要将3万发迫击炮弹和1万枚手榴弹送上阵地 。 而王近山给整个炮群总指挥——炮7师师长颜伏的要求 , 是每门炮必须储备300发炮弹 。 由此可见运输炮弹任务的难度 。
当时一位负责后勤运输的助理员李天觉回忆:“送弹药的战士们一趟比一趟增加重量 , 背架上的弹药箱从3箱增加到5箱 , 有些个子大一些的 , 背到6箱 。 开始是一夜背3趟 , 后来增加到一夜背7趟、8趟 。 ”这其中的痛苦 , 不是用言语可以表达的 , 只有那些在工地上扛过水泥的人才能略有体会 。 山路又陡又滑 , 战士们背着这些沉重的弹药箱 , 只能弯下腰 , 四脚着地在地上爬 。
面对这种痛苦 , 战士们不但毫无怨言 , 相反 , 他们几乎将人的机能开发到了极限 。 一个叫杨文强的战士因为身体单薄 , 只能背5箱弹药 。 试了很多次 , 没能把6箱弹药驮起来 , 他无比沮丧地打开一箱弹药 , 一手抱着一个炮弹出发了 。 要知道 , 当时的骡子才驮4箱炮弹 , 而杨文强这个瘦弱的小战士就背了5箱 。 还有一个著名的“骡子班” , 每人每趟都是驮7箱炮弹 , 四五个夜晚 , 总共运输了3900多箱炮弹 , 实在是让人惊叹 。
【一两箱弹药尚且如此 , 何况七箱弹药】
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 当10月30日晚上10点 , 王近山集中100多门山炮、榴弹炮、野炮、火箭炮和迫击炮 , 一声号令齐鸣之后 , 射击目标——597.9高地地动山摇 。 这个只有1-2平方公里的小山头时隔不到10天 , 再次被铺天盖地的炮火洗礼 , 山头上的泥土再次被炮弹“耕犁”了一遍 。 不同的是 , 这一次不是美军的炮火 , 而是志愿军的炮火 。
炮阵地上 , 连长下达:没有命令不许停止射击 , 各个炮班就开始了速射竞赛 。 这种炮火准备 , 炮班根本不关心精度 , 只要按照预定的射击诸元 , 把炮弹打出去就行 。 有一个炮班连续打出100发炮弹 , 装填手的指头因为不停地装弹 , 以至于战斗结束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弯曲 。
【王近山|王近山难忘濒死伤员的话:美国兵没见着,就打断腿,死不瞑目】而有些正在运输炮弹上炮阵地的运输兵 , 看见炮兵如此“挥霍”自己辛辛苦苦送来的弹药时 , 他们没有埋怨 , 只有激动!更加激动的 , 是退守上甘岭坑道坚持了10多天的45师官兵 。 看着猛烈摇晃的坑道 , 听着耳边此起彼伏的爆炸声 , 即便身体坐在地上 , 也无法稳住 , 耳朵早已被震得嗡嗡响 , 战士们却心花怒放 。 他们握紧手里的枪 , 希望炮火准备马上停下来 , 又希冀着炮火准备更久、更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