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公民融合” 这些民办高校有望成为中国“常春藤”( 二 )


聚焦高水平人才培养
打造现代企业“人才链”
近些年来 , 我国着力于产教融合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 , 但是产教融合确实遭遇了各种现实问题和阻力 。 与此同时 , 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拉大 。 因此 , 在这种情况下 , 民办高校成为有效衔接市场与产业前沿的中间力量 。
2013年 , 陈一丹先生卸任腾讯首席行政官(CAO)一职 , 承诺要办一所非营利民办大学 , 不从学校拿走一分钱;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是一所慈善性质的民办高校;吉利23年创办9所院校 , 坚持将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 , 无经济回报……这些对教育情有独钟的企业家们皆不以营利为目的 , 而是以培养一批大国高端技术型人才、能工巧匠为目标 , 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
“通过引入优质的学术资源进行师资培训 , 提升教师群体的理论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 ,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的学术水平 。 ”周详认为 , 优质民办高校不仅可以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工匠 , 也有把学生培养成工程师的能力 , 激发了每一名职场人的潜能 。
周详分析说 , 企业是人力资源市场的终端用户 , 每个个体基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发挥着主动性和创造性 ,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社会价值 。 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创办高校 , 目的就是缩短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之间的距离 , 打破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鸿沟 , 将现代企业组织需要的人才综合能力或通用能力在校园中进行有效培养 。
“在校期间就经过良好训练的学生们 , 在初入职场后只需进行简单适应性培训就能发挥和提升最大的人力效能 , 这也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必然要求 。 ”马学雷表示 , 企业组织尤其是龙头企业参与教育环节 , 可以更好地立足“产业链” , 打造“人才链” , 成为现代企业组织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 文/曹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