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子|贵州毕节“后搬迁时代”就业故事: “捡菌子”工人开上了私家车

4年来,毕节28.48万深居大山,被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的贫困村民,经过异地搬迁,在城里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搬得出”已经实现了,如何才能“稳得住”?而就业则是最大的抓手。
全文6349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新京报采访人员 刘旻 编辑 胡杰 校对 刘越
“贫穷”,一度是贵州省毕节市难以摆脱的标签,最多时超过260万的贫困人口。得益于精准扶贫,到2019年底,毕节市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2万,预计2020年将全面实现脱贫。
与之对应的另一组数据:4年来,毕节28.48万深居大山,被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的贫困村民,经过异地搬迁,在城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毕节市扶贫办主任刘敬东表示,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具有毕节特色的脱贫之路,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
刘敬东说,易地扶贫搬迁并不是简单地“一搬了之”,而是要“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现在“搬得出”已经实现了,如何才能“稳得住”?就是要通过就业、产业、政策兜底来提高搬迁群众的收入,而就业则是最大的抓手。
 菌子|贵州毕节“后搬迁时代”就业故事: “捡菌子”工人开上了私家车
文章图片
▲位于毕节市威宁县五里岗易地扶贫安置点的一家就业扶贫车间。图/新京报采访人员 陈杰
采访人员日前在毕节采访,抓取了几个就业故事,这里面有政府的支持,有企业的帮扶,也有贫困户自主创业的尝试。同时,也看到了搬迁农户们努力适应城市生活,在观念上的转变。
━━━━━
“菜鸟”老板的用人“尴尬”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一排临街的扶贫车间里,孔维怀穿着件黑白几何图形的衬衣,一下子就从人群里跳脱了出来。戴一副黑框眼镜,干干瘦瘦的他曾是燕子口镇龙洞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8年6月搬迁到柏杨林街道的阳光新城社区。
 菌子|贵州毕节“后搬迁时代”就业故事: “捡菌子”工人开上了私家车
文章图片
▲6月5日,柏杨林街道的扶贫车间里,孔维怀在教一名刚入职的聋哑人陈双凤绕线圈。图/新京报采访人员 陈杰
柏杨林街道,距离毕节市区8公里,是毕节市易地扶贫搬迁单体规模最大的安置点,34个乡镇共搬迁来29381人。
孔维怀搬来的早,算是老住户。“贫困户也要吃喝嘛”,面对“凭空”多出来近3万人的广阔市场,他做起了送水的生意。结果干着干着发现送水的比喝水的还多,于是他琢磨得自己干。
以前他在吴江、东莞等地电子厂打工,通过老朋友,他拉到了给江苏两家大厂代工平衡电感线圈的业务。“电磁炉、电风扇、空调、冰箱都需要用它,很有市场,订单根本不愁”。
靠朋友资助,孔维怀交了40万元磁芯的押金,又花了100多万元购置了设备,今年4月27日成立电子公司,当上了柏杨林街道一家扶贫车间的老板。
 菌子|贵州毕节“后搬迁时代”就业故事: “捡菌子”工人开上了私家车
文章图片
▲孔维怀的公司给江苏的两家大企业做平衡电感线圈,电磁炉、电风扇、空调、冰箱都需要用它,“很有市场,订单根本不愁”。图/新京报采访人员 陈杰
孔维怀敢开公司,看重的另一点是政府对“就业”的重视。街道办提供厂房,免租金三年,只用交物管费和电费,这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孔维怀厂里的100多个计件工有70%是居家就业,家里安装了制作平衡电感线圈的设备,只要从孔维怀的就业扶贫车间领取材料,就可以回家生产。
“居家就业”,单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非常适合安置点的就业形式,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耽误。
计件工大多数是中青年妇女,年龄在二十多岁到五六十岁,遇到问题,孔维怀会通过视频,让师傅教授怎么处理,如果视频解决不了的,他就自己上门去教。
张帮巧的丈夫在外省打工,她自己带着三个孩子在家。她每天一早起床给三个孩子做饭,到八点把孩子送到附近学校上学,上午大概用两个多小时做平衡电感线圈,下午再做几个小时,然后接孩子,做饭。张帮巧手脚利索,一天做三四百个件,能收入一百多元。
50多岁的杨正会,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她在家里照顾着还没到上学年龄的孙子,虽然她做得不是很利索,但一天也能做两百多个。
白天守车间,下午跑社区,尝试了两个月,孔维怀发现,这老板并不好当。
孔维怀说,虽然对做平衡电感线圈的市场有信心,但居家就业这种模式很让他头疼。“手艺各有高低,产多产少全靠自觉”,这样一来,生产速度和出货量变得非常不可控。
孔维怀说,一开始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先把老百姓带动起来。因为不限年龄,街道会把年龄偏大,没技能外出就业的人都推荐过来。但让他尴尬的是,有的工人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今天回老家处理事去了,明天又去喝酒了,领400个材料回去,5天都做不出来。有的还把发的材料搞丢了,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靠低保,能拿他怎么样"/>
文章图片
▲因为脑子活,懂市场,29岁的施启情成了附近有名的经营能手。图/新京报采访人员 陈杰
2017年11月,她把威宁县小海镇小张关村农户种的1万多吨土豆卖到了越南,镇里人开始称她“洋芋西施”。
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施启情说自己识字不多,“越南人的合同我也看不懂,见人家签名是圆圈内一个字母,我也画个圆圈,里面写个S”。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