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终于开了,“两难”考验结束了吗?

电影院终于开了,“两难”考验结束了吗?
光影重启 。 174 天的等待之后 , 全国低风险地区电影院昨天恢复开放营业 , 推迟一个多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正式开票 。 等待已久的影迷们用 " 抢票 " 表达着他们对观影的渴望 , 有的甚至开玩笑说 , 自己 " 年假和工资都准备好了 " 。因疫情关闭的影院 ,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重开 , 仍需遵循上座率不超过 30%、禁止饮食等一系列限制规定;特殊形势下的电影节 , 还取消了红地毯等传统的 " 高光环节 " , " 抢票 " 的难度也远胜以往 。 从办节观影体验的角度 , 多少是有遗憾的 。 但再遗憾 , 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 是既展示常态化防控能力与底气、也宣示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生活决心的一步 。 这事关许多人精神文化生活 , 事关一个行业的前景 , 事关一大批人的生计 , 也事关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 。外界对影院复工的呼声持续已久 , 个中决策 , 无疑经历过一段漫长而艰苦的 " 两难 " 抉择 。 巧的是 , 这两周许多行业都在密集复苏 , 前有国内跨省团队游在上周恢复 , 后有中超联赛在本周末开踢 , 同影院复工一样 , 都经历过漫长的等待 。 等待的过程 , 正是不断抉择的过程——开还是不开?早开还是晚开?这样开还是那样开?平时不成问题的问题 ,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 , 都成了必须反复权衡、无法轻易决断的 " 两难 " 。疫情是一场大考 , 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场大考 ,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是一场大考 。 大考持续至今已有半年多 , 不同阶段 " 考点 " 各有不同 , 但贯穿始终一个考题 , 是对 " 两难 " 的把握 。防疫与经济 , 安全与发展 , 秩序与活力 , 坚守与放开 …… 往往都是 " 两难 " , 考的就是判断能力、把握能力、抉择能力 。疫情爆发期 , 一切为防控让位 , 这是一个抉择;到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 , 特别是许多方面亟待 " 重启 " 之时 , 适时调整手势措施 , 又是一种抉择 。 疫情防控的历程 , 就是不断抉择的历程 。 做抉择 , 往往需要决心 , 需要敢于担当、敢冒风险 , 甚至在必要时不惜壮士断腕 。 很多时候 , 抉择也需要智慧 , 需要一种将 " 两难 " 问题综合考虑、反复权衡、寻求最优解的办法 。" 两难 " 问题 , 往往有两面需求、两面困难 , 哪一面都需要照顾 。 从不同站位和视角出发 , " 两难 " 的两面所展现出的难易程度 , 又是各不相同的 。 有时候在需求端充满呼声的事 , 在供给端看却有各种难处 , 如果只顾了一端的方便、解决了眼前问题 , 又很可能忽视另一端的现实需要 , 甚至带来深层或潜在的矛盾 。 此时的抉择 , 也可能冒一些风险 。 而敢不敢抉择、如何抉择 , 更考验担当精神 , 考验一种 " 算大账 " 的能力 。不同场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 " 大账 " , 这也是半年来的重要启示 。 从一开始就坚持的 "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理念 , 除了为各项工作划定了基本的价值坐标 , 还留下了一系列值得认真把握的 " 大账 " 。 比如 , 一切以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上 , 这就是一本 " 大账 ";在这个大前提下 , 如何既守牢安全底线 , 又重视民生大计 , 还确保 " 放水养鱼 " , 并顺应多元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 就又有一本 " 大账 " 。 算清了 " 大账 " , 自会对 " 需求 " 和 " 条件 " 有更精准、更确切的把握 , 进而给出动态的、精细化的解决方案 。影院的重启、旅游的重开、联赛的重踢 , 都是算过无数 " 大账 " 之后的一次 " 应考 " 。 " 答卷 " 尚在进行中 , 成效不妨耐心观之 , 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是 , 疫情既然还未结束 , 这场 " 大考 " 就没有结束 , 还会不断有新问题冒出来;即便到了疫情鸣金收兵那一天 , 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治理所要面对的 " 两难 " 考验 , 也不会终止 , 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而一流的治理 , 就是要敢于破解 " 两难 " 考题 , 努力为其找到 " 两全 " 之道 。 其间秘诀 , 无非是多想 " 大局 " , 多算 " 大账 " , 多用精准的、治理的方式去平衡矛盾、化解分歧、做大 " 公约数 " 。努力多了往往就能发现 , 很多 " 两难 " 问题 , 其实并不是 " 非此即彼 "" 你死我活 " ——在 " 是 " 和 " 不是 " 之间 , 在 " 要 " 和 " 不要 " 之间 , 在所谓的 " 一管就死 " 和 " 一放就乱 " 之间 , 有着巨大的、可作为的空间 。 划定底线、瞄准高线、刚柔相济、精准施策 , 再复杂的难题 , 都可以找到最优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