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全球史|《全球史学史》书评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全球史学史》书评
北外全球史|《全球史学史》书评
本文插图

作者: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 【美】王晴佳 /
【美】苏普里娅·穆赫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2nd edition
译者: 杨豫 / 王晴佳
出版年:2019年6月
页数:667
定价:95.00元
ISBN:9787301304891
《全球史学史》是国际知名的欧洲思想史、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学者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Iggers, 1926-2017 )与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晴佳以及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苏普里娅·穆赫吉(Supriya Mukherjee )共同撰写的史学史著作 。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撰写史学史 , 前后出版过两版 , 与2011 年的第一版相比 , 2019 年的第二版 ①更新了有关拉丁美洲史学、非洲史学、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以及俄罗斯史学的内容 。 本书将 18 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史学的发展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 , 不仅研究西方的史学流变 , 也考察了亚洲、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学发展 , 提供了关于全球化时代历史书写状况的最新叙述 。
本书的主题是探讨历史书写方式和政治、社会背景的关联 , 即在全世界历史文化之间开始相互影响的时期而孕育出的历史思想及其书写的历史 。 为了呈现这一论述 , 作者以全球化和现代化两个核心概念为指引 , 在广泛的思想、社会和经济的背景下追溯历史思想和著述在该段历史时期的发展 , 讨论的重点是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一个概念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西方殖民化的早期阶段 , 该阶段中有关全球观念的例子比第二阶段还要多 , 这要归功于海外探险过程中地理知识的丰富 , 欧洲在当时被认为是多种文明中的一种 。 在第二阶段19 世纪至20 世纪初 , 非西方世界在捍卫自己的自主性和文化的同时 , 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采纳西方的观念和制度 , 历史研究关注的中心是欧洲 , 是把欧洲视为文明顶峰的欧洲观 , 对其他地区则持藐视的态度 , 这种欧洲观的特点是关注民族国家 。 二战后是第三阶段的开始 , 新型的帝国主义取代了老帝国主义 , 开始的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对所谓第三世界的前殖民地的经济渗透和控制 , 该阶段的历史叙述中非西方世界以及文化和社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第二个概念是现代化 , 现代化意味着与传统思想方式、传统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决裂 , 从这一认识考察西方和非西方世界的历史编纂的历史 , 是努力将历史学从文学改造为科学 , 即坚持历史编撰的基础是职业学者对证据进行考察 , 对史料考证的愈益重视 。 除了西方 , 中国、日本、伊斯兰国家、印度几乎都同时产生了把历史研究视为一门严谨科学的新观念 。 这一观念的诞生是与历史研究的职业化相伴随的 。
《全球史学史》由导论和其他八章构成 。 第一章讨论的是为什么将18 世纪作为叙述的时间起点 。 作者指出将讨论的时期限定在18 世纪至今 , 是因为这一时期是西方对世界产生普遍影响的开端 , 是西方和非西方的史学传统在全球背景下相互影响的时期 。 18 世纪以前 , 东亚、北非、东南亚的穆斯林世界、南非、印度 , 都有各自牢固的历史研究传统 , 互相之间处于隔绝的状态 。 西方史学传统从希罗多德(Herodotus, 约前484- 前420 )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 约前460- 前400 )提供的两种模式一直延续到当时;伊斯兰世界对古代希腊和希腊化世界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非常熟悉;在东亚 , 孔子(约前551- 前479 )建立和发扬了各级史官记史和撰史的古老传统 , 影响遍及东亚;而在印度 , 史学传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梵语《吠陀》 。 18 世纪后三十年到19 世纪 , 随着英国先后在印度、穆斯林各国确立殖民统治 , 这种与世隔绝的状况被打破 , 开始了西方化的过程 , 虽然各个地域这种过程不尽相同 , 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每个地方都是因面临传统观念和制度抵制而经历了变化的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