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奋斗绘就“新天府”——川蜀大地干群“战贫”轨迹扫描( 二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奋斗绘就“新天府”——川蜀大地干群“战贫”轨迹扫描
文章图片

生前担任甘孜州甘孜县夏拉卡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马伍萨(右)在巡防路上和村民交流(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付出的,除了心血、汗水,甚至还有生命 。“你走出穷山沟,又来到穷山沟,百姓的冷暖忧愁,总放在心头 。你把村民当亲人,付出了所有……”一名网友的留言,道出对党员干部马伍萨的深情怀念 。
出生在大凉山的马伍萨,生前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的一名彝族干部 。在甘孜州甘孜县夏拉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他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5月13日不幸去世,年仅38岁 。
据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在脱贫攻坚中因公献出生命的人员已达77名 。在和平年代,这些英雄们以生命赴使命,在没有硝烟的“战贫战场”将为民初心淬炼成钢 。
奋斗: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 
秦巴山深处,重峦叠嶂,沟壑纵横 。
身高仅1.5米的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小田村村民秦发章,走路一瘸一拐,但他黝黑的脸上写满了不屈与自豪 。
今年51岁的秦发章儿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因家里穷没钱治病,落下了终身残疾 。从14岁开始,他到外地学手艺、打零工,又回乡种地,百般辛苦,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魔咒”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奋斗绘就“新天府”——川蜀大地干群“战贫”轨迹扫描
文章图片

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小田村村民秦发章在他正在修建的新房前留影(2018年3月20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坤 摄 
2014年精准扶贫启动,秦发章家被确定为贫困户 。在干部帮扶和扶贫政策支持下,他内心“不认命”的倔强被充分激发 。
“每天公鸡打第一声鸣我就起床,比任何人出门都早;坡陡路不平,我就坐在山坡上溜着走;背不起满背篼粮食,我就背半背篼、多跑两趟 。”秦发章说,想脱贫,要靠奋斗 。
如今,秦发章通过发展种养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甩掉“穷帽子”,还住进新房子,过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奋斗绘就“新天府”——川蜀大地干群“战贫”轨迹扫描
文章图片

在四川省阆中市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工人在制作手工儿童鞋(6月14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进 摄 
左手缠绕着红毛线,右手握住一根织针,手指交错翻飞之间,一只婴儿毛线鞋逐渐成形 。在四川阆中市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双下肢瘫痪的李荣华是业务骨干 。
李荣华今年36岁,是阆中市得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想脱贫却苦于没有技能 。2018年,当地残联建立手工编织基地,面向贫困残疾人开展技能培训 。
“开始我不好意思出来,怕学不会被别人笑话 。”李荣华说,残联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开导,既扶贫又扶志,坚定了她参加培训的信心 。培训之余,她还上网找视频自学 。
如今,李荣华通过一针一线的编织,不仅收入稳定、顺利脱了贫,家庭生活也经营得很温馨 。“作为一个残疾人,能自食其力挣钱养家,我觉得很幸福 。”李荣华说 。
地处大凉山深处的凉山州昭觉县谷莫村平均海拔2300米,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 。由于丈夫长期患病,村民俄地曲西曾是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也是干部帮扶的重点 。
打猪草、拌饲料……靠着养殖生态猪和土鸡,俄地曲西逐渐脱了贫,从土坯房搬进了新居,还开办了彝家风情民宿,年收入超过5万元 。
昔日“最困难的人”变成了谷莫村的“致富带头人” 。“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干、加油干 。我还要带动更多妇女努力脱贫奔小康 。”俄地曲西说 。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20世纪90年代闻名全国的巴中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奋斗,生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