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普洱景迈山(上)( 二 )
从历史地理、语言学和民族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 , 傣族和布朗族是云南地区最早掌握茶树种植技术的民族 。 景迈山茶种植历史 , 较为谨慎地估计 , 约在13世纪就已经出现 。 景迈山布朗族最初以采集狩猎为生 , 后向傣族学习逐渐掌握农耕技术 , 直至20世纪中叶仍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耕作方式 , 未掌握冶铁技术 , 传统农具以石、竹、木器为主 。 又因其古代交通区位属于临近茶马古道网络支线的茶产区 , 故有幸躲过了战乱的威胁 , 是难得的茶种植传统没有中断或变更的茶山 。 因此 , 景迈山得以更多呈现人类社会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茶林景观特征 。 景迈山作为见证中国作为世界茶文化起源地和茶叶对世界文明产生深刻悠远影响的重要物质遗存 , 符合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标准 。
延伸阅读:
中国西南地区发现最古老茶籽化石
现代作物学把特定作物近缘物种最多的地方 , 也就是该类群基因集积最多的地区作为该作物所属物种的多样性中心 , 也往往是该种作物的驯化、起源中心 。 1980年在贵州省晴隆县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籽化石 , 认为出自第三纪末、第四纪初 , 距今约260万年 。
景迈山土地利用方式适宜当地自然环境;以茶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 农林作物种类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历经有机演进 。 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互动创造了景迈山茶文化景观 。
景迈山是中国西南地区居民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物质遗存 。 它利用云南地区丰富的天然森林资源 , 结合茶树自然生长习性 , 在森林中间伐高大乔木 ,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 , 创造性的发展形成适宜本地自然环境条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茶种植文化传统 , 是中国乃至世界茶种植方式的早期样本 , 可称为茶种植的活化石 。
最早种植茶树饮用茶叶的中国不仅为世界茶文化贡献了各具风味的本地群体种茶树和茶类 , 茶叶带给人类怡神悦性的饮用效果也使其风靡全球 。
茶是景迈山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 也是景迈山栽培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农业经济作物 , 茶塑造了景迈山文化景观 。 居民利用天然林形成了从海拔1250米到山顶1600米的栽培型古茶林 , 茶林外围特意保留防护森林 , 起到保护茶林、预防病虫害的作用 , 体现了茶农经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传统生态智慧 。 随着现代茶业发展 , 古茶林外围还开辟出高产台地茶园 , 茶业发展的各发展阶段 , 在这里都有相应的物质遗存 。
景迈山居民在雾线之上、茶林附近选择适宜场地建设村寨 。 村寨空间格局受到自然环境和民族信仰的双重影响 , 传统民居建筑功能也体现出与茶相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 处处可见的旱作、稻作农田 , 说明这里有着悠久的自给自足的复合农业生产传统 。 因此 , 景迈山土地利用方式适宜当地自然环境;以茶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 农林作物种类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历经有机演进 。 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互动创造了景迈山茶文化景观 。
茶叶的贸易运输不仅输出了景迈山茶叶 , 也传入了南传佛教信仰 , 带动了景迈山与更广域地区间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 。
景迈山居民在长期的茶业生产生活中与自身民族文化密切结合、相互影响 , 形成了完整的包括茶种植、制作、贸易、消费各环节并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 其悠久、未曾中断的中国西南土著民族茶树资源利用的历史与传统是世界茶文化多样性的典型代表之一 。 “茶祖崇拜与祭祀”反映了景迈山布朗族的茶种植口述历史和族群(社区)集体记忆 。 这是东亚地区作为世界最早引种栽培茶树的地区普遍的茶文化现象 。
普洱茶是中国6大茶类之一 , 是云南省特有的传统茶产品 , 通过茶马古道销往世界 。 茶叶的贸易运输不仅输出了景迈山茶叶 , 也传入了南传佛教信仰 , 带动了景迈山与更大地区间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 。 当地居民将茶叶作为礼品、祭品、贡品、食品、饮品、商品的多重方式证实了茶叶在其利用的早期就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可贵的是 , 景迈山人与茶的相互依存关系仍在延续 , 因茶而生的物质、精神文明依然饱满鲜活、特色鲜明 , 印证了茶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感染力 。
推荐阅读
- 人民网|“口袋公园”,出门见绿
- 人民网|漫步西园北里
- 茶叶爱好者|普洱茶级别越高,越好喝吗?普洱茶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 |2020年信记号冰岛普洱茶全国巡回品鉴会在南宁举行
- 广西卫视|2020年信记号冰岛普洱茶全国巡回品鉴会在南宁举行
- 人民网|中国·内蒙古马赛暨第七届内蒙古马术节在锡林浩特开幕
- 人民网|四川省又一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在绵阳开园
- 人民网|看表演、享美食、赏文创 天府文创大集市各大会场精彩活动不停
- 人民网|梦里 戏里 文昌里
- 茶叶爱好者|普洱茶拼配没有纯料好?这样的误传可别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