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族|一代大才, 因修史揭皇家疮疤, 误闯红线, 触犯逆鳞而被灭族

 灭族|一代大才, 因修史揭皇家疮疤, 误闯红线, 触犯逆鳞而被灭族
文章图片
崔浩(?-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其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而崔浩比他父亲更有才华,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涉及,精研经义,时人没有赶得上他的。未成年就为直郎。 灭族|一代大才, 因修史揭皇家疮疤, 误闯红线, 触犯逆鳞而被灭族
文章图片
公元423十一月,拓跋焘即位,是为北魏太武帝。明元帝在立拓跋焘为皇太子时,就指定长孙篙、奚斤、安同为左辅,崔浩、穆观、丘堆为右弼。这六个人,除崔浩外,都是鲜卑贵族。明元帝既死,有些人就设法排挤崔浩,拓跋焘刚刚继位,拗不过这些顾命大臣,只得免去崔浩职务,但有事仍旧向他请教。 灭族|一代大才, 因修史揭皇家疮疤, 误闯红线, 触犯逆鳞而被灭族
文章图片
公元(426年),经过两年的励志备战,北魏的势力大增。现在不是抵抗外敌的时候了,魏太武帝开始考虑统一北方的行动了。他向群臣征求意见:“赫连、柔然,先打哪一个的好?”长孙篙、长孙翰、奚斤等主张先打柔然。这是鲜卑族武将的意见,他们贪的是可以掳获大量人畜,即使深入漠北后找不到敌军踪迹,至少可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围猎,用抓到的鸟兽来补充军需。崔浩其时官居太常卿(掌宗庙礼仪的官),他力主先打夏朝的赫连氏,说:“赫连氏政利残虐,人神共弃,应该先打。”太武帝采纳了崔浩的建议,亲领一军,渡黄河袭击统万。这一次虽没有打破城池,但杀俘几万人,掳获牛马十多万,给赫连昌以极大的震动。大将奚斤军又连克蒲阪、长安,收获很大。 灭族|一代大才, 因修史揭皇家疮疤, 误闯红线, 触犯逆鳞而被灭族
文章图片
公元427年,魏太武帝再攻统万,把主力埋伏在山谷中,只带一支小部队到城下,想引夏军出战,赫连昌引兵出城追击。两军打得非常激烈,太武帝马失前蹄,险些被俘,后来又身中流矢,然而终于彻底击溃夏军。赫连昌因追兵追得太紧,进不得统万城,即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而去。魏太武帝追得太急,倒和逃的人一同冲进城里。尽管他是下级人员打扮,夏人仍有所觉察,把城门全都关上。他和随从闯到官里,拿到女人的裙子,化了装,翻城出去,才得脱险。统万城还在夏人手里,然而这时候没有人再防守它了。第二天,魏兵进了统万城,夏的王、公、大臣、将校、后妃、宫人都落到了魏军手里。公元428年,进攻上邽,赫连昌退守平凉,魏军继续进攻,俘获赫连昌。夏至此灭亡,共三主、二十六年。 灭族|一代大才, 因修史揭皇家疮疤, 误闯红线, 触犯逆鳞而被灭族
文章图片
对夏的战争结束后,这时太武帝便腾出手来,要大举出击柔然。但这次行动,除了崔浩赞成,群臣一致反对,太后也出头劝阻。刘絜等还用天象之说,进谏用兵不利。他们提出一个“证据”,说张渊等年轻时曾劝阻符坚南征,符坚不听,因而失败,想以此证明他们的预测会十分灵验。太武帝听了,心里很不痛快,便叫崔浩同张渊等当面辩论。古人相信天象对人事有影响,崔浩也不否定这一套。他先对张渊等提到的天象作了不同的解释,张渊等讲天象,说不过崔浩,只得避开,就讲起人事来。他们说:“柔然是荒外无用之物,得了它的土地,不好用来种粮食;得了它的百姓,不好当臣民来役使,何必出动人马去打呢?” 灭族|一代大才, 因修史揭皇家疮疤, 误闯红线, 触犯逆鳞而被灭族
文章图片
这两个人对崔浩讲这些话,简直是班门弄斧。也许他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崔浩是何等样的人物,因为他们不仅早年在前秦任职,一年多前还是夏国的官员,夏国灭亡后才到平城来的。崔浩听了他们的话,驳道:“两位讲天道,还与本职有关,至于人事形势,完全是无知妄谈。柔然本来是本国臣子,中间叛变逃走,现在杀其首恶,收其良民,使照常服役,绝非无用。世人都说两位深明术数,能够预测成败。臣倒要请教:前年统万没有灭亡之时,有没有失败的预兆?如果两位不知道,就是没有学问;如果看到了不讲,就是不忠。”崔浩侃侃而谈时,那位亡国之君赫连昌正在旁边,张、徐二人当时没有发现什么,此刻也无从强辩,只得一声不响地退下去。 灭族|一代大才, 因修史揭皇家疮疤, 误闯红线, 触犯逆鳞而被灭族
文章图片
崔浩的确料事如神。太武帝于四月底出兵,五月中旬到漠南,他们丢掉辎重,每个骑兵都带上副马轻装前进,袭击柔然。纥升盖可汗事前没有觉察,人口牲畜都分散在原野之上,突受攻击,都惊慌乱窜,根本无法组织抵抗。纥升盖也不知道逃到了哪里。魏军获得降人三十多万落,马一百多万匹,其余牲畜、车辆等不计其数。魏军进到琢邪山(今蒙古阿尔泰东南额德伦金山),诸将怕有伏兵,劝太武帝停止进军。七月,魏军班师。后来得到情报,说再前进两天,就可以把残部全部消灭,果然证实了崔浩的预测。 灭族|一代大才, 因修史揭皇家疮疤, 误闯红线, 触犯逆鳞而被灭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