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回顾上半年,信贷增长呈现量升价降特征,分布上明显向企业端倾斜:
规模方面,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同比增速13.2%,高出上年同期0.2个百分点。
增长结构方面,上半年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75万亿,新增占比达到72.6%,是增长的最主要方向。这与年初我们判断,信贷增长的天平向企业端回摆相一致。期限结构方面,企业端短期、中长期并重;零售端短期消费贷款仍较上年有缺口。
展望下半年,量升价降格局仍将延续,但规模增长速度和信贷利率回落速度均将放缓。在规模的运用方面,小微、制造业等政策要求领域的投放仍是必答题。零售信贷特别是消费信贷需求有望边际恢复,完善风控合规要求仍可作为高收益资产来源。此外,调剂类信贷工具方面,票据、非银借款皆有较好的业务机会。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信贷业务回顾与展望
上班年回顾
规模方面,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同比增速13.2%,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增长结构方面,上半年的企业贷款增长迅猛,同比增长2.75万亿,零售端、票据资产同比减少2000亿,非银拆借借款增加近800亿。从占比来看,企业贷款新增占比达到72.6%,是增长的最主要方向。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从期限结构上来看,企业端信贷短期、中长期并重。其中短期贷款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这也与M1增速高企相印证。而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37万亿元,带动基建、制造业投资增速从历史底部快速反弹,有力的支持了企业的复工和复产。
根据央行半年度采访人员发布会披露的信息,银行在小微企业、制造业等政策支持领域,信贷投放力度较大,在这两方面前5个月增速分别达到19.6%和25.4%。而融资平台、房地产领域的信贷则处于压降状态。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零售端,上半年信贷同比收缩,分期限看,收缩主要来自零售短期,中长期的按揭大体与去年同期水平相吻合。疫情影响下,消费弱复苏是一方面原因,消费信贷不良率处于上升通道改变了部分机构的信贷配置方向可能是另一方面原因。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我们之前曾经提到,对比企业和零售信贷,参照价、量、险三个维度,我们认为多年以来向零售倾斜的天平可能向企业端回摆。
零售资产方面,价格上长短期限绝对收益依然有优势,但规模上量无论长短都存在困难,而资产质量隐患逐步暴露。
企业信贷资产方面,之前支撑的低风险逻辑将受到挑战而企业端绝对收益率不高,但作为资产派生主要渠道,参考回存的综合收益可期;且无论短期的流贷还是中长期项目贷款,短期来看上量都有保障,风险层面,流贷接续现金流本身就有利于缓解风险暴露。
从上半年的实际演绎来看,和之前的预判整体是吻合的。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价格方面,上半年信贷利率下行显著,其中主要依赖两条路径:一是降息引导利率下行;二是大量的再贷款压低信贷市场利率。经过这半年来的引导,各品种信贷利率已经回到2017年,本轮利率上行之初的水平。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展望下半年,规模增长仍有空间。根据之前央行领导谈到的全年20万亿信贷增量目标,下半年还有8万亿,与上半年的比例大致为3:2。这与商业银行引为惯例的“3322”进度相一致。
在规模的运用方面,完成小微、制造业等政策要求领域的投放是必答题,上半年上述两个重点领域信贷增量占比预估达到30%(各占15%)。
结构方面,企业和零售的切换节奏将放缓,零售端将有恢复性增长,而这就是银行高收益资产的重要来源。当然,获取高收益需要以稳健的风控、合规的经营为前提。
价格方面,预计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可能在15-20BP)。这主要是为了实现贷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行。市场讨论较多的完成9300亿让利的目标,我们认为关键点不在于增量的信贷发放利率多低,一方面新发生的规模小(增量8万亿,存量接近100万亿),另一方面新发生的有效时间过短,难以明显地降低成本。
 贷款同比|银行资产配置观察第19期:信贷业务年中回顾与展望
文章图片
静态比价上,零售品种依然有突出的优势;对公贷款,如果参考行业平均的不良率,则净收益率已经明显偏低。反过来,对公贷款的收益需要从存款(特别是低成本的结算性资金)、综合资金服务等方面予以弥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