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原创 从季风航海的角度,看郑和船队下西洋的航线、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四 )


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 体现了中国在组织大规模木帆船队远洋航海方面的高超水平 。郑和船队的航海活动 , 充分考虑了季风的变化特点 , 具体显现在:
第一: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真正出发港是福建长乐 。选择这里作为出发港 , 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的稳定影响地区 。
第二:郑和船队下西洋 , 往返时间一般为一年半 。这个特点主要是由船队选择的航线和航行中利用的季风所决定的 。福建长乐~爪哇~苏门答腊~古里~忽鲁谟斯航线 , 先后要利用北半球的亚热带东北季风、热带东北季风、南半球的热带西北季风、热带东南季风、北半球的热带东北季风和热带西南季风 , 而完成这些季风转变的最短时间是一年半 。
第三:明代郑和船队海上航行中的候风地点共有2个:①位于今爪哇岛上的斯鲁马益;②位于今苏门答腊岛上的苏门答刺国 。它们分别是郑和船队等候赤道南部的热带东南季风和赤道北部的热带东北季风的地点 。
第四:由于航线和风向的限制 , 郑和率领的主船队不可能在一次航行过程中访问所有预期前往的国家和地区 。因此 , 船队必须采取分腙的办法 , 派出分支船队 , 与主船队相配合 , 在受季风限制的航海路线和有限的航海时间内 , 访问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地区 。
第五:主船队、分腙船队 , 必须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预定的航行任务 。回程途中 , 各支船队需要重新会合 , 以便一齐归国 。各支船队的合腙地点 , 选择在满刺加(位于现在的马六甲海峡) , 这里是返航船只的必经之地 , 郑和船队在此专门建有站点 , 用于集结物资和人员 。
总之 , 明代前往印度洋地区的远洋航海活动 , 是在唐、宋、元代航海事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是中国海员航海知识和航海技术长期积累的结果 。郑和船队在航线的确定和候风点、分腙点、合腙点的选择上 , 充分考虑了低纬度地区季风的变化特点 , 反映出当时中国在远洋航海技术方面的高超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