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花钱消费萎缩,低欲望社会即将来临?,疫情放大中国年轻人的贫穷恐惧( 二 )


《财经》采访人员在调查中发现 , 经过疫情冲击 , 年轻人的消费、储蓄、投资观念及行为都发生了转变 。 根据央视财经新媒体联合《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推出的“央视财经大数据” , 其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 , 年轻人的消费态度开始趋于理性和有度 。 55.8%的年轻人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生活必需品 , 40.2%的年轻人选择少买点、买好点 , 39.6%的年轻人认为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 。
小玉认为 , 该调查结果与她自身情况相符 。 过去半年 , 她目睹了疫情中受困者的境遇 , “如果你被困在武汉 , 恰逢物价上涨 , 没存款再叠加房贷、车贷、信用卡分期还款 , 难免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 与享受消费相比 , 手中有存款会让自己更安心 。 ”她同时也在反思超前消费是否掉入了商家设置的消费主义陷阱 , “女生要多为自己花钱 , 护肤品越贵越高级 , 电子产品追新不追旧等 , 这些都略与现实生活‘脱轨’ 。 ”小玉表示 , 未来 , 她会为自己存一笔应急款项 , 同时也很庆幸在未步入社会前就意识到了该问题 。
此外 , 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影响着她当下的消费行为 。 “几乎所有行业待遇都在下降 , 应届生签约工作屡屡遭遇企业单方面违约 , 之前谈好的待遇大幅度缩水 。 ”这也影响到了她的择业方向 , 小玉表示 , 今后会首选事业单位、公务员类稳妥工作 。
|不敢花钱消费萎缩,低欲望社会即将来临?,疫情放大中国年轻人的贫穷恐惧
文章图片
另一位正在基层从事公务员工作的苏鹏表示 , 其收入未受疫情影响 。 尽管如此 , 他的消费习惯还是发生了较大转变 。 分析原因 , 他认为 , 一是受客观因素制约 。 作为重度观影爱好者 , 苏鹏几乎“逢上新片必看” , 多时一个月要去影院四五次 , 如今官方通知 , 建议包括影院在内的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均暂不开业 , 客观上节省了一大笔开销 。 二是消费惯性还在 。 “疫情最严重时停工停产 , 其催生的‘下厨热’维持至今 , 尽管餐饮已复工 , 还是习惯吃自己做的饭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高级研究员熊相遇分析 , 重大灾难或社会变动会对社会心理造成冲击 , 无论个体实际利益受损与否 , 这种忧患心理会驱使他们偏向更谨慎、保守的消费行为 。
与量入为出式消费观相伴相生的 , 是储蓄、投资模式同步发生变化 。
央行公布的5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 , 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31万亿元 , 同比多增1.09万亿元 。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治衡分析 , 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消费预期发生了变化 , 转向更保险的储蓄 , 更为了应对不时之需 。
“手有余粮 , 心中不慌 。 ”更多人明白了现金储备和理财的重要性 , 在保障现金流的前提下 , 合理配置资产 , 进行性价比最大的投资 。
小玉表示 , “如果日后贷款买房 , 会将每月还款数额放置低位 , 虽然付的利息多了 , 但面对突发情况有PlanB 。 ”最近 , 她也在咨询从事理财行业的朋友 , 希望能让手中的资金得到更好管理 。
苏鹏则将储蓄卡资金清空 , 全部资产放在“余额宝”里 , 如果行情好的话就转入基金市场 , 平时“能生一点利息是一点” 。 在付款方式上 , 他优先使用信用卡、花呗 , 若无手续费 , 会优先分期付款 , “为的是手中能有更多现金做理财” 。 另一位95后女生张小海也向《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疫情期间她办理了第一张信用卡 , “希望多了解一些信用卡付款的优惠政策 , 开始思考如何进行财富增值” 。
乐信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 , 65.6%的年轻人未来更愿意分期消费 , 认为分期能减轻现金流的压力 , 是一种更明智的财务安排 。 从分期乐商城交易数据看 , 4月上旬 , 分期乐商城日均交易额比3月下旬增长了47%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