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75年前中山公园这场相声大会人山人海,都说了些什么?

相声的发源地是北京 。 不过老北京人听过相声的绝少 , 因为相声从前常演于天桥、庙会、鼓楼与钟楼之间那片地段上 , 听相声的不过几十人 。 又因露天造成“刮风减半 , 下雨全完” , 相声最早的听众绝对超不过几十人 。
【相声|75年前中山公园这场相声大会人山人海,都说了些什么?】相声|75年前中山公园这场相声大会人山人海,都说了些什么?
文章图片

范军(左)、韩兰成表演相声《永远的笑声》 。 资料图 新华社采访人员郑焕松摄相声听众什么时候开始超越百人了呢?是自1932年“启明茶社”开始的 。 因为演出改在室内了 , 不受风雨的影响了;又因听相声的条件改善了 , 以往听众都是站着 , 而现在有了座位 , 上座儿不但总满堂而且经常过百 。
1943年 , 因一部电影的影响 , 相声的观众越来越多 。 那部电影名为《锦绣歌城》 , 讲了两个农村小孩进城看京戏的趣事 。 这两个孩子误闯入科班“鸣春社”院里 , 观摩到了学员的练功场景 , 听到了李万春与学生们的讲解 。 这两人又买了一张票观看了奚啸伯与魏连芳演出的《坐宫》 。 其实该影片主要是宣扬北平京剧盛况的 。 影片中那两个小孩分别是由相声演员“三蘑菇”“四蘑菇”扮演的 , 剧中笑料百出堪称滑稽绝顶 。 这部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 隆福寺街的一家电影院在放映该片后 , 又加演了这两位小演员与观众见面及说相声的环节 , 结果更是连演连满 , 从而使得听相声的观众常超越百人 。
更有甚者 , 听一场相声竟然达到数千人之众 。 那是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普天同庆之时 。 北京当时举办了诸多庆祝“光复”的演出 , 启明茶社的“相声大会”在中山公园的“音乐堂”举办 , 从而使得那个露天剧场呈现出人山人海的盛况 。 如今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在回忆当年情景时 , 仍觉记忆犹新 。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松岩老先生当年是北平艺专的学生 , 他与老师们常举办庆祝胜利的劳军书画义卖 , 地点就设在中山公园的中山堂内 。 刘老记得 , 那次“相声大会”作为启明茶社的专场 , 也临时安排侯宝林参加了那次演出 。 几位老人每每谈起当时的情景仍觉历历在目 。 有一位老人还记得在那场“相声大会”中演出的虽多为传统段子 , 但也有现挂的小段 , 特别还有一段抗战胜利后的趣闻 。 那小段大致如下:
甲:胜利了 。 我们胡同里都在打日本人 。
乙:该打!
甲:也不是都打 , 只打那几个祸害中国人、民愤最大的 。
乙:应该!
甲:有一次正围打着一个日本鬼子 , 听围外有人大声喊“八嘎”(日语) 。 大家都气得也把那人摁倒痛打 。 那人喊道:“别打我呀!我是中国人 。 ”大家问:“你是中国人为什么说日本话?”那人说:“我若说中国话 , 怕他听不懂 。 ”
另外还有一个专说抗日故事的段子 。 讲的是“大刀队”专砍日本兵的脖子 。
甲:日本驻屯司令官香月想出一个办法 , 就是给日本兵每人打了一个“铁围脖” 。
乙:铁围脖怎么围呀?
甲:说是铁围脖其实就是两片铁瓦分左右一边一块 , 把脖子围起后再用绷带捆牢 , 就不怕大刀砍了 。 这个办法倒真有效 , 没再遭大刀砍 , 左也砍不动右也砍不动 。 我们的战士一翻腕子把大刀由正中往下一劈 , 大刀顺利而过 。 那个日本驻屯香月司令官闻报急忙赶到一看 , 哈哈大笑起来 。
乙:他怎么还笑了呀?
甲:香月司令官说:“我派出五百人 , 现在变成一千了 。 ”
这个段子后来在启明茶社也说过多次 。 据相声演员王长友说 , 这个段子是由一位相声爱好者为庆祝抗战胜利而作的 。
1951年北京市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 , 曾有人提建议该相声段子可考虑保留 , 但终因“大刀队”是二十九军的 , 就放弃了 。 这个“相声改进小组”对相声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在文艺处和老舍先生的指导下 , 孙玉奎(原启明茶社的演员 , 曾当过印刷校对)创作并主演了《一贯害人道》 , 这部作品为相声新生奠定了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