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三国时,“谷物”和“绢帛”为何能一度取代钱币,成为硬通货?(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晋书·食货志》记载:“至明帝世 , 钱废谷用既久 , 人间巧伪渐多 , 竟湿谷以要利 , 作薄绢以为市 , 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 。”
要想在谷物上作假 , 仅仅用一盆凉水就够了 。因此 , 后来曹魏不得不重新使用金属货币 ,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 , “更立五铢钱 , 至晋用之 , 不闻有所改创 。”(《晋书·食货志》)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五铢钱 , 再一次被魏国皇帝请了出来 。
二、蜀国消失的“直百钱”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 刘备成为成都之主 。经过几年战争 , 刘备面临的首要问题 , 也是经济问题 。这时 , 川蜀人士刘巴向刘备提建议——铸“直百钱” 。刘备欣然采纳 , 最后结果是“数月之间 , 府库充实 。”(《资治通鉴》)
刘巴不是刘谦 , 当然不会变魔术 。他让刘备铸的“直百钱”乃是一种大额的铜钱 , 其面值远远大于实际金属的价值 。
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三国时,“谷物”和“绢帛”为何能一度取代钱币,成为硬通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因而 , 这种货币一发行 , 就起到了短时间内聚敛民间财富的目的 。但是 , 这种方式乃是“饮鸩止渴” , 必不得长久 。
于是 , 反而是“绢帛” , 日益成为蜀国的常见货币 。比如诸葛亮曾经在给刘禅的上表中 , 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庭财产:“成都有桑八百株 , 薄田十五倾......若臣死之日 , 不使内有余帛 , 外有赢财 , 以负陛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在这里并没有说自己死后家里剩下多少钱 , 而是说有多少帛 , 可见这个时期重臣们的“家无余财” , 指的就是没有“绢帛”了 。
另外一个证明蜀国的流通货币史绢帛的例子 , 则听起来比较悲伤 。邓艾在灭蜀以后 , 清点蜀国国库 , 说其中有:“米四十馀万斛 , 金银各二千斤 , 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 , 馀物称此 。”(《三国志》注引《蜀记》)
邓艾在给皇帝的上书中 , 提到了蜀国国库中的米、金银、绢帛存量 , 可就是没有提到有铜钱的事 , 而他又不是贪赃枉法之人 。可见 , 当时刘备发行的“直百钱” , 早已经在蜀国销声匿迹了 。
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三国时,“谷物”和“绢帛”为何能一度取代钱币,成为硬通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吴国销毁的“大钱”
吴国与蜀国一样 , 也有一段铸造“大钱”的历史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 , 孙权铸造了一种名叫“大泉五百”的钱币 , 两年后 , 又铸造了“大泉当千” 。
从“五百”和“当千” , 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面额:分别与当时的五百个和一千个五铢钱等值!
这两种货币所起到的作用 , 跟蜀汉一样 , 也是快速的从民间聚敛财富 。但其副作用也一样明显 , 不仅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 也引起了民间的激烈反抗 。
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三国时,“谷物”和“绢帛”为何能一度取代钱币,成为硬通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于是 , 赤乌九年(公元246年) , 孙权下令:“省息之 , 铸为器物 , 官勿复出也 。”(《三国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孙权正式将“大钱”全部销毁 , 铸造成为器物 , 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 。
而没有了金属货币 , 谷物和绢帛等实物货币 , 则成为吴国人民的主要货币 。
比如 , 孙吴后期的东吴后期佞臣何定 , 曾“使诸将各上好犬 , 皆千里远求 , 一犬至直数千匹(绢帛) 。”(《三国志·孙皓传》注引《江表传》)诸将为了讨好佞臣何定 , 不惜千里购犬 , 其价格高达数千匹绢帛 , 参照上文中胡威以一匹绢作为盘缠的例子 , 其价格绝对惊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