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市周年】重新定义“硬”科技


|【科创板开市周年】重新定义“硬”科技
本文插图

经济观察报 采访人员 姜鑫“对于中国半导体行业来说 , 7月16日是个令人振奋的日子” , 尽管当日沪深指数均大幅下跌 , 仍然有投资者对中芯国际(688981.SH)的上市感到兴奋 。
不仅仅是半导体和芯片行业 , 对于科创板来说 , 中芯国际的上市也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 在开市交易即将迎来一周年之际 , 科创板迎来了自己的科技“巨无霸”企业 。 中芯国际募资463亿 , 为近十年A股最大募资额 , 上市当日总市值超5900亿 , 令科创板的总市值突破2.53万亿 。
截至7月17日 , 科创板上市企业扩容至130家 , 其中包括一些“另类”企业:同股不同权的优刻得、尚未盈利的泽璟制药、有着红筹股东架构的华润微、即将以CDR(中国存托凭证)形式登陆A股的九号智能……
差异化制度安排的支持下 , 带着注册制试点重任的科创板走出了自己的差异化之路 , 而这亦是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试点的最初模样 。 “科创板一周年最大的意义就是试点了注册制 。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 。
与此同时 , 科创板在对科技股进行重新定义和重估效应正在体现 , 吸引一批真正的硬科技公司来上市 。
于无声处开花
2019年7月22日 , 黄浦江畔 , 上海证券交易所 , 一声锣响划开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新阶段 。 这一天 , 在上海等多个省市领导、证监会主席、新闻媒体代表等600余人的见证下 , 25家公司董事长进行了一场集体敲锣仪式 , 经过200余天的筹备 , 随着首批25家企业的上市 , 科创板正式开始交易 。
在此前一个月的开板仪式上 , 科创板还有了洋气的英文名字——SSESTARMarket 。 STAR取自 Sci-TechInnovationBoard , 寓意“星星、明星” , 昭示市场对科创板注册制试点的期待 。
一年之后 , 变化已于无声处开花 。 呈现在市场眼前的 , 是怎样一个科创板?
可以在数据中寻找答案:过去一年时间里(截至7月16) , 科创板实现了126家公司上市发行 , 板块总股本429.6亿股 , 总市值24305.82亿元 , 流通市值4570.72亿元 , 市场平均市盈率97.15倍 。
在融资方面 , 126家公司首发募集资金1977.8亿元 , 1家公司增发募资7.2亿元 。 以2019年年报数据为基数 , 126家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062亿元 , 平均每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23亿元 , 中位数5.04亿元;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06亿元 , 平均净利润1.6亿元 , 中位数9054万元;7家公司2019年处于亏损状态 , 30余家企业净利润较2018年出现下滑 。
在2020年陆家嘴论坛上 , 上交所理事长黄红元曾在四个方面总结科创板在一年来的工作进展:支持科技创新的成效初步显现、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关键制度创新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 “科创板一周年 , 最大的成就就是推出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本身 , 开创了资本市场的先河 , 探索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审核制的路子 , 尽管还有各种不足 , 但开了一条口子后 , 就很难再回到从前 ,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表示 , 科创板的“试验田”改革 , 不仅仅是IPO环节的监审分离、传递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理念、恢复IPO市场化发行 , 还包括在交易、退市、减持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改革方案 。
审核注册的标准、程序、内容、过程、结果公开透明 ,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 全公开、问询式、电子化、分行业的审核工作特点 , 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 , 这既是变化又是进步 。 据了解 , 目前科创板从企业申请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5个多月 , 效率高于其他板块 。
不过 , 市场参与者也提出了一些要求 , “审核环节可以更标准化 , 例如总结审核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 可以进一步提高审核效率;现场督导环节可以更透明 , 可以出台相关制度明确督导条件和标准;注册环节也可以更加规范可预期 , 发行环节可以更市场化 , 例如允许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定价 , 允许主承销商设计其他更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 。 ”采访中 , 有市场参与者提出如是建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