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之家|中国人为什么更需要旅行?( 三 )
二、抵拒归类
旅行是为了实现精神位移
出走的第二个方面 , 是挣脱生命的归并状态和分类状态 。
不出走 , 生命只是社会既定群体中的一个小点 , 只是一台日日转动的机器中的一枚螺丝钉 。 虽然存在 , 却从来未被单独体验 。
在社会既定群体中 , 有的人似乎也曾表现出了一点“个人风范” , 其实仔细一看 , 也只是对前人某种共同特征的模拟 。 那种所谓共同特征 , 早已成为一种标本化的典型和范式 , 与任何人的真实生命都不一样 。
以自己的生命来为这样的典型和范式做注释 , 实在是一个悲剧 。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 , 他说 , 我们对于世间事务 , 包括对于我们自身的认识 , 大多是借助于概念和标签 , 天天都在归类 , 恰恰放弃了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种状态 , 越是知识分子越严重 , 因为更多的知识给了他们更多的典型、范式、概念和标签 , 随之也就更多地忙于归并和分类 。
本文插图
在民间 , 也有大量约定俗成的偏见、禁忌、是非 , 变成一堆堆非理性的概念和标签 , 供人们归并和分类 。 大家先把自己嵌入 , 再把别人嵌入 , 结果 , 大家都成了通用部件 , 编入了统一牌号 。
本来 , 照柏格森的说法 , 文学艺术是要把人们从这种“群体性埋没”中拯救出来的 , 但是十分遗憾 , 多数文学艺术没有这样做 , 反而加重了概念和标签 , 强化了典型和范式 , 突出了归并和分类 。
在这个问题上 , 最有效的改变 , 还是出走 。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在静止不动时简直无法思考” 。 在他们这些人看来 , 思考 , 是一种精神移位运动 。 或者说 , 是一种摆脱既定模式的流浪 。
本文插图
既然是为了精神移位 , 那就不能为了旅行而旅行 。 有极少数人 , 不旅行也达到了这个目的 , 这需要有特殊的心力 。 例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就蛰居乡里 , 极少与文化知识界交往 。 这种彻底的孤独使他摆脱了文化知识界的一系列既定模式 , 他其实是凭借着彻底的孤独在流浪 。 我们这样的人做不到这种彻底的孤独 , 因此往往只能靠身体的移位来促使精神移位 。 既然学不了康德 , 那就学卢梭 , 学希罗多德 , 学司马迁 。
我这么说 , 可能会有朋友产生疑问:我们周围很多人 , 既不走卢梭的路 , 也不走康德的路 , 不是也天天在思考、在写作吗?
我的回答是 , 思考、写作有不同的等级 。 如果在人文领域正巧遇到了历史的大转型 , 而你又希望自己在这场历史大转型中作一点贡献 , 那么 , 常规性思考就不够了 , 必须进行大幅度的精神移位 。
2018年 , 阿拉木图偶遇越野爱好者
展开一次友好“中哈”交流
▼
本文插图
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于在历史转型期参与各种新旧之争、是非之争 , 却很少看到在这些争论中悄然退出的人 。 退出不是逃避 , 而是开始怀疑自己参加争论的资格和方位 , 决定在一个冷僻的角落重新修炼自己 。
修炼之后 , 未必返回新旧之争 , 是非之争 。 更大的可能是 , 发觉这些争论只是“同一个楼道里的口角” , 没有什么意义 。
经常会有一些朋友问我:“我们也走到了那些地方 , 为什么写不出你这样的文章?”我回答说:“并不是我的文章好 , 而是我去的时候 , 脚步和头脑都是孤独的 , 没有任何依靠 , 因此充满惊悸 。 ”
脚步的孤独 , 是指我喜欢独行 , 万不得已与人同行 , 例如结伴到中东、中亚、南亚那些恐怖地区去 , 也必须经常躲开众人在一旁独自观察;头脑的孤独 , 是指我旅行在外 , 最怕既定概念的指引 , 最怕口若悬河的导游 , 最怕路旁有太多的碑文和雕刻 。 因为这一切 , 都会以他人思维、群体思维压迫了我独自的生命体验 , 陷入归类 。
推荐阅读
- 爱旅游的小米啦|中国人一生“必去”的4座城市,时间在忙也要去,看看你去过几座
- |你也想拥有和刘诗诗一样的Double幸运吗?
- |预算三万以内,能入手一件钻石珠宝吗?
- 驱动之家|特斯拉Model 3越野版曝光:车身升高+四驱 动力远超丰田陆巡
- 皮蛋|越南吃货:中国人脑子有病?像化石一样的东西,剥开就吃?
- 卡车之家|每年拜神求平安,没有排放标准限制,听卡友讲述尼泊尔的货运生活
- 吃货|中国人吃牛肉,美国人吃牛肉,网友:牛肉与牛排的差距
- 趣头条|给小捷加装侧踏板,帅气来~
- 吃货|中国人喝水都要先烧开,老外却直接喝凉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装修|旧物利用 | 牛仔之家,你想不到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