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都说玉卖一张皮,为何古人却不爱使用带皮籽料?


玉雕|都说玉卖一张皮,为何古人却不爱使用带皮籽料?
文章图片
玉雕|都说玉卖一张皮,为何古人却不爱使用带皮籽料?
文章图片
玉雕|都说玉卖一张皮,为何古人却不爱使用带皮籽料?
文章图片
本文来自玉雕名家官网
剜脏去绺、去皮取肉 , 一块玉料的诞生总要经历这些步骤 。 可偏偏在我们的和田玉中 , 人们非但不喜欢剔除籽料的皮色 , 反而常常将带点儿皮色的和田玉看做是‘值钱货’ 。 以至于市场上都流行这样一句话 , 叫‘玉卖一张皮’ 。
▲玉雕名家 王广志 作品《年年有余》
今人玩玉以皮为贵 , 这样的情况在古代却少见得多 。 纵观古代的和田玉器 , 带有皮色的雕件反倒极少 , 古人更喜欢把玩无皮肉细的玉件 , 这种对待皮色的态度与如今的我们大不相同 。 很多人也由此好奇:为什么古人都不爱带皮籽料?如今人人叫好的籽料皮色 , 又是否被高估了呢?
▲玉雕名家 陈华 作品《岁岁平安》
古代之所以少有带皮的玉器 , 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玉料的品质 。 过去的和田玉籽料主要从河中‘捞出’ , 与现在那些源自河床沙土中的和田玉料相比 , 皮色更少更浅 , 偶有一点皮色的存在 , 也大多会被看做是一种‘脏’色 , 人们习惯先将‘脏’色处理之后 , 再对玉石进行设计雕琢 。 这便是古代少有带皮玉件产生的原因 。
▲玉雕名家 吴正森 作品《钟馗》
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宋朝 。 自宋代起 , 玉雕中的仿古之风日盛 , 那些自然留皮的玉料在人们眼中更有天然之美、古拙之意;而那些能够巧用玉石皮色 , 将玉雕的天然美感融入设计的巧思 , 也终于在这个时代受到广泛认可 。 人们将这样的设计 , 称之为‘俏色巧雕’ 。
▲玉雕名家 宋伟涛 作品《巳蛇》
俏色巧雕顾名思义 , 就是利用玉料上那些天生的、鲜明的色彩来进行创作 , 并尽可能将它变成整个玉雕造型中的神来之笔 。 以玉雕名家孙永老师的作品《凤穿牡丹》为例 , 作品中的黄皮浓郁 , 在细腻白皙的玉肉衬托下愈显鲜亮本色 。 孙永老师依据皮色的形状的特点 , 分别雕琢出高贵的凤凰和大朵的牡丹 。 看牡丹繁盛 , 花瓣层层叠叠 , 颜色也随之有深有浅;而凤凰更显祥瑞 , 周身的气派尽由明黄而出 。 孙永老师利用玉石天然的皮色加以设计 , 却又很好地将皮色部分变成了整件作品中最为出彩的点睛之笔 , 这样的功力已经超越了对皮色的‘巧用’ , 而真正达到了咱们玉雕中‘俏色’的境界 。 它是一件独一无二的、极具艺术性和人文价值的玉雕 。
▲玉雕名家 孙永 作品《凤穿牡丹》
俏色巧雕的盛行极大地丰富了玉雕艺术的美感和层次 , 我们也终于在人类的灵感与自然的造物之间 , 发现了一种难得两全的贴切表达 。 如今的我们玩儿玉总爱想点儿皮色 , 因为我们深知和田籽料的皮色不全然是‘脏’ , 它还有一份深藏不露的美 , 等待着琢玉人的成全 。
▲玉雕名家 作品《荷塘清趣》
【玉雕|都说玉卖一张皮,为何古人却不爱使用带皮籽料?】赏玉雕精品 , 上玉雕名家!玉雕名家汇集了海量精美玉雕与全国四十多位知名玉雕师 , 愿与你一同品味玉石之美 , 聊聊玉雕文化!热爱玉石的你 , 快来关注我们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