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疫情放大中国年轻人的贫穷恐惧,低欲望社会即将来临?《财经》杂志2020-07-18 18:30:460阅( 三 )
此前 ,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的报道称 , 自新冠病毒在中国暴发以来 ,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重点发生了更广泛的转变 , 更关注家庭、精选品牌和网上购物 。
张小海对《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因疫情期间采取在家线上办公的方式 , 因此优化居家环境显得格外重要 , 今后也将更关注家庭方面的消费 , 希望营造一个更好的居家环境 。
小玉也表示 , 疫情期间 , “家庭转向”的消费趋势十分明显 , 在刚结束的“618”年中大促中 , 她用三个月的研究生补助为父母购置了一台空调 , “在家住的时间很长 , 对家庭责任感更强了” 。
来自大调查数据联盟京东的数据显示 , 疫情期间 , 26岁-35岁的年轻人群成为家中“顶梁柱” , 他们购买了全站50%的果蔬 , 55%左右的禽蛋肉品 , 近60%的冷藏冷冻产品 , 及53%的海鲜水产 。
促消费与理性消费的平衡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 在今年外贸下行的情况下 ,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将更为明显 。 超过4亿的90后及00后是消费需求最旺盛的群体 。 他们的消费心态及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被压抑的内需恢复进度 。 研究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未来中国消费复苏的前景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为了避免潜在的经济衰退 , 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 。 比如 , 今年5月 , 上海市启动了广受关注的“五五购物节” , 敦促零售商提供巨大折扣 , 以激发所谓的“报复性消费” 。 7月2日 , 驻马店市出台若干措施 , 为市民发放总额1亿元的电子消费红包 。 促进文旅行业迅速回暖、鼓励汽车消费升级、积极挖掘培育消费新业态、促进2020年5月31日 , 上海55购物节品质生活直播周期间 , 在BFC外滩金融中心举行的魔都甜品嘉年华活动成为沪上“吃货”们的尽享进口甜品美食的好去处 。 近日 , 深圳发布一揽子促消费措施 , 《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规定 , 新零售示范企业最高可获千万元大奖 , 新迁入深圳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最高可获亿元重奖 。 《措施》从释放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等7个方面 , 提出了20条促消费措施 , 覆盖商业零售、夜间消费、文化旅游体育、餐饮住宿等多领域多业态 , 以此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 , 强力释放被疫情抑制和冻结的消费需求 ,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 助推市场加速复苏 。
除了地方政府 , 多家企业也在陆续出台消费刺激方案 , 促进产品换新升级 , 以求加速消费市场回暖 。 例如 , 上海苏宁打出“五大促消费重磅组合拳” , 其中包括面向全体上海消费者发放3亿元苏宁消费券 。 支付宝自7月1日起连续17天发放全国通用消费券 , 补贴规模达100亿元 。 “618”店庆上 , 京东的手机、电脑、扫地机器人等商品降价过千 , 以苹果手机11系列为例 , 最高降价达2500元 。
商家“出血”以求“回血” , 力求激发人们心中的冲动消费因子 , 释放消费潜能 。 某种程度上来说 , 该举措确有其效 。 刘云近日购买了“种草”了近一年的护肤品 , 原因是“惊奇地发现数量较之以往多了一倍 , 价格却有所下调” 。 但这样的“冲动”只建立在商家“骨折价”之上 , 刘云说 , 如果降价幅度小于50% , 理性都会占据上风 。
一方是多重举措祭出以求刺激消费 , 另一方是面对降价诱惑不会轻易动摇的消费心理 。 多种力量角逐下 , 年轻人的消费天平会否逐渐恢复倾斜到“冲动”一端?
熊相遇认为 , 后疫情时代 , 消费将呈现分化趋势:一种更趋于理性 , 例如增加储蓄、理财占比 , 积极购置保险 。 另一种则偏向非理性 , 比如部分人身上呈现出的“疫后应激综合症” , 听闻风吹草动便大量囤货以求应对不测 。 可以看到 , 疫情导致人们消费心理更为脆弱 。
但无法简单衡量年轻人理性消费是“好”还是“不好” , 熊相遇表示 , 要辩证看待少花钱行为 , 经济要发展 , 需要配合以常规、稳定化消费 。 因此 , 如果大量年轻人因对未来收入预期持悲观态度而克制消费 , 抑或因脆弱消费心理导致消费水平不稳定 , 都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
法国安盛投资管理公司高级经济师姚远也认为 , 消费行为的改变导致经济复苏的不均衡 , 这会在一段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压力 。 姚远表示 , “家庭消费会更让人担忧 , 自愿的社会距离和劳务市场的动荡可能会让人们在饭店、剧院、旅游及其他需要与人互动的事情上克制花销 。 像宾馆业、娱乐业和航空等这样服务部门可能不会早于2021年正常工作 。 ”
具体来看 , 疫后消费分三种:第一种是会绝对下降的消费 , 例如奢侈品、汽车、家具电器、线下文娱等;第二种是疫情之后容易恢复的消费 , 尽管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已经养成自己做饭的习惯” , 但熊相遇认为 , 这实际取决于复工复产的程度 , 如果忙碌程度提升 , 日常订餐的开销会在短时间内恢复 , 随着疫情防控趋于平稳 , 相关产业也会逐渐恢复到疫情之前标准;第三种是会绝对上升的消费 , 例如疫情催生的“宅经济”及“健康经济” , 以及增加对国产品牌的消费 。
此前 , 受国际物流停摆影响 , 海淘货物通道受阻 , 部分需求转向国内市场 。 疫情之下 , “国货”渗透率快速提升 。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 , 1月-4月 , 天猫新增近500个开店以来累计销售超过1亿元的品牌 , 其中318个是中国品牌 , 占比超过了七成 。 京东大数据发布的《疫情下中国品牌的表现及新特征报告》显示 , 今年一季度 , 国产生鲜食品成交额同比增幅达156% , 国产烘焙原料成交额增幅超10倍 , 国产电脑办公商品成交额同比增幅达109% , 国产口罩成交额增幅超10倍 , 国产品牌在各领域均表现“亮眼” 。
推荐阅读
- 深圳对民办幼儿园提供3个月疫情专项补助,每班每月不低于四千元
- 首例|辟谣:乌鲁木齐新发疫情首例指证病例无境外旅居史
- 新冠|乌鲁木齐新冠疫情因某女从哈萨克斯坦入境?假的
- 新疆:疫情期间乌鲁木齐各类患者分类救治
- 长夜无梦|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发布人不戴口罩了
- 华帝|后疫情时代,华帝发明的干态洗碗机将成健康风向标
- 香港疫情扩散:2名滤水厂工人确诊 纪律部队宿舍暴发感染
- 疫情下的美国:穷人的不易与富人的不义
- 西班牙科尔多瓦一舞厅聚会造成疫情暴发 约1700人受到影响
- 疫情|最高检:上半年5565人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被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