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Kuang|如何从过度思考和内耗中解脱出来( 二 )


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失控 , 思考者就会像陷入泥潭一样 , 不可自拔 。 这就有点像 , 大脑的某些部件开关打开以后 , 便被卡住 , 再也无法关闭 。 于是 , 你大量的宝贵精力和能量就会这样被内耗掉 。
如果仔细去观察 ,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常常发生:那些没完没了的努力尝试、过度担忧和焦虑、沉溺于自我批判、备受消极事物折磨等习惯倾向 , 都说明行动模式正在竭力工作 , 在企图解决“问题” 。 事实上 , 只要我们头脑中存在着类似“必须”、“应该”、“一定要”的执念 , 背后就一定有行动模式的身影 。
大脑的存在模式
与行动模式相对的就是存在模式 。 如果说行动模式的关键词是改变和解决问题 , 即想办法缩短现状和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 , 那么存在模式的关键词则是接纳和允许——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 不企图去消除或改变什么 。
当你的头脑中没有需要达到目标或评判标准时 , “允许”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 这也意味着你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当前那些与目标实现直接相关的事情上 , 所以 , 在存在模式下 , 你的头脑更为开放 , 视野更为广阔 , 体验也更加丰富 。
存在模式与行动模式的时间焦点是完全不同的 。 在努力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 , 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出不同行动可能带来的后果 , 预测如果我们达到目标可能会发生什么 , 或者回顾我们曾经处理过类似情况的记忆 , 以获得现在如何继续的想法 。 这样的结果就是 , 在行动模式下 , 我们想的不是过去就是未来 , 而很难有“活在当下”的体验 。
在存在模式下 , 大脑因为不存在要“达到某处”的冲动 , 也没有需要实现的目标 , 所以它可以完全专注于每时每刻的感受和体验 , 它的关注点就只在当下 , 而不是未来或者过去 。
除了在时间焦点上存在不同之外 , 存在模式还涉及到我们与想法和感受之间关系的转变 。 在行动模式中 , 想法和感受都是一种工具 , 大脑需要通过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途径 , 而感受则可以给我们提供反馈 , 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 , 什么是“不好的” , 这有利于我们做判断和选择 。
相比之下 , 在存在模式中 , 想法和感受变成了一种发生在头脑中和身体上、可以被观察的事件 , 它们会自己出现 , 然后又自己消失 。 当我们把感受被当成是观察对象来对待时 , 感受便不会立即触发大脑或身体的旧的反应习惯 , 这就使得我们有能力与自己不喜欢的感受相处 。 同样的 , 头脑中“做这个 , 做那个”的想法和冲动也不会自动地触发相关行为 , 因为对我们来说 , 它们仅仅是想法而已 。
这里要澄清的是 , 行动模式和存在模式并没有好坏之分 , 它们仅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大脑模式 , 可以用来应对不同的生活状况 。 行动模式本身不会导致问题 , 只有在被用在错误的目标上时 , 才会出现问题 。 所以 ,关键得学会什么时候用行动模式 , 什么时候关闭它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我们就不难发现 ,正念的核心价值 , 就是帮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从“行动模式”切换到“存在模式” , 也就是从想要解决问题 , 消除某种状态 , 到接纳它 , 允许它存在 。
大脑的能力并非仅限于通过行动模式简单地分析问题 。 过分依赖行动模式 , 反而会使得我们看不到还有其他可行途径 。 其实 , 的确存在其他途径 。 如果你停止思考 , 稍加反省 , 就会发现大脑并非仅限于思考 。 它还能意识到自己正在思考 。 这种纯粹的意识形式(存在模式)使你可以直接体验世界 。
纯粹意识高于思维 。 它是一种不同的认识方式 , 可以帮助你了解大脑扭曲“现实”的过程 。 它可以帮助你摆脱大脑过度思考、过度分析和过度判断的自然倾向 。 你开始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你的苦恼 , 以极为不同的方式处理生活难题 。 不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 , 你都发现自己可以改变内心状态 。 你不再依赖外部环境实现快乐、满足与心理平衡 。 你重新控制了自己的生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