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营销谎言:“马斯洛需求”其实不是金字塔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 , 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 , 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
编者按:一直以来 , 1943年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常被人津津乐道 , 他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 。 但剖开事物的表面 , 从人性以及社会的角度去理解马斯洛需求则赋予了它更为丰富的含义 。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 个人主义无法一条道走到黑 , 如何把握好“个人需求”的风帆 , 关系着我们能否在人生的航行中乘风破浪 。 本文译自medium , 文章作者Scott Barry Kaufman , 原文标题Maslow’s Pyramid Is a Marketing Lie 。
划重点:
从心理学看 , 马斯洛本意并不是将需求划分为金字塔结构 。
比起人生的金字塔 , 生活更像是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 。
安全需求是更高层次需求的前提 , 但不安全不意味着没有未来 。
需求|营销谎言:“马斯洛需求”其实不是金字塔
图片

图片来自:Pexels
马斯洛的金字塔是个销售谎言
1960年代的商业咨询误解了所谓“增长” 。 你可能很熟悉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结构 , 该金字塔的顶部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 在大学的《心理学概论》课程中也常常提及马斯洛需求 , 社交媒体上也到处是它的身影 。 正如通常所介绍的那样 , 马斯洛需求层次表明 , 意味着人们会受到越来越高层次需求的激励 。 事实是 , 我们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先满足基本需求 , 包括生理 , 安全 , 情感和尊重需求 , 然后才能更接近自我的实现 , 成为我们有能力成为的人 。
我们所熟知的金字塔形状表明 , 一旦完成每个步骤 , 便等于永远满足了这一需求 。 就像打电子游戏一样 , 一旦我们完成了某个关卡 , 就可以解锁下一个关卡 , 而无需再回头 。 这听起来十分吸引人 , 但这也严重误导了公众从“人”的角度理解马斯洛金字塔 。
实际上 , 马斯洛从未真正创建过代表“需求层次结构”的金字塔 。
当代人对于马斯洛需求中“自我实现”的解读倾向于个人主义 , 认为这是极其自我的追求 , 但这并不是马斯洛的本意 。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管理学教授托德·布里奇曼(Todd Bridgman)最近得出结论 ,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并不是起源于开创性的心理学 , 而是受到1960年代管理学的启发 。 那个时候 , 这种金字塔模型在组织行为学的新兴领域变得很流行 。布里奇曼及其同事指出 , 金字塔与“战后美国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 , 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共鸣 , 并为官僚主义(即分层三角形)的日益增长所辩护” 。
不幸地是 , 管理学教科书中呈现的金字塔模型并不能够完全呈现出马斯洛的智慧 。 甚至可以说 , 金字塔模型实际上掩盖了马斯洛需求中“自我实现”的真正精神—人道主义中人的创造性与潜力 。 正如布里奇曼和他的同事指出的那样:“比起简单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 能够激励人们对管理学和人类创造性进行研究则显得更为重要” 。
不仅仅是个人主义
马斯洛在196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对自我激励理论的批判》中写道:“只追求自我实现还不够 , 不能孤立地理解个人的救赎 , 谈论对于个人的益处时 , 也要谈论它对于他人的益处 。 很明显 , 没有提及他人和社会条件之时 , 纯粹的心灵自我以及个人主义的心理学是不完善的” 。
马斯洛通过他的研究发现 , 那些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倾向于拥有我们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品质:利他 , 创新、开放、真实、包容 , 独立和勇敢 。 但是 , 马斯洛认为这些特征并非完全由个人所成就 。 相反 , 他相信 , 如果社会创造一定条件来满足一个人的基本需求 , 包括诚实和公开讲话的自由 , 发展独特的能力和才华的需求 , 以及在一个公正与正义的社会中生活的诉求 , 自然而然地 , 人们便能浮现出诸如此类的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