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刻记光荣 见证变迁(工业遗产)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刻记光荣 见证变迁(工业遗产)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一条棉纺路 , 从东到西 , 不过3公里 , 却像长长的时光隧道 , 在每一个时间站点 , 标注郑州人近70年的辉煌与梦想 。
起点站 , 有一个帅气的小伙儿 。 他背着脸盆 , 手提木箱 , 风尘仆仆从上海赶来 , 支援建设 。 此时 , 新中国成立不久 , “一五”计划正在实施 。 在他眼前 , 一个个棉纺厂拔地而起 , 10万纺织工人穿梭忙碌 。
中途站 , 有一群勤劳的郑棉职工 。 面临厂子效益下滑 , 他们挥泪“下岗” , 相互告别 , 从此改变了人生方向 。 不少人做起生意、办起新厂 , 闯出一片新天地 。
新站点 , 有一个宏大的保护计划 。 国家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 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 。 郑州筹划全面改造郑棉三厂家属区 , 建设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 , 让昔日的棉纺城更加鲜活……
辉煌
5个厂一年生产的棉布 , 可供1亿人口每人做一套衣服
“正赶上下雪 , 郑州的天冷 , 心也凉了 。 ”1954年 , 19岁的上海青年袁鸿岗走出郑州火车站 , 深一脚浅一脚赶到驻地——几个搭在荒地的席棚 , 真想掉头回去 。
创业激情留住了他 。 “一五”期间 , 国家规划在北京、郑州、西安、石家庄、邯郸、咸阳建设“六大纺织基地” 。 从1953年到1958年 , 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人昼夜奋战 , 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 , 一口气建起了5个大中型棉纺织厂 。 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 , 像五姐妹一样 , 一字排开 。 北边厂区 , 南边生活区 , 中间一条小土路 。 后来 , 这条小路被命名为棉纺路 。
袁鸿岗进了刚刚建成的郑棉三厂 。 新的棉纺厂承担着“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问题”的重任 , 一投产就高速运转 。 袁鸿岗被分到了细纱车间 。 24小时 , 机器不停 , 人员三班倒 。 有人专程从食堂送饭 , “接班的人不来 , 不能撒手 。 晚来仨小时 , 就晚下班仨小时” 。
1958年 , 三厂生产的布走出国门 , 开启了河南省纺织品出口的先河 。 很快 , 四厂自行研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无梭喷气织机 , 改变了上千年来用梭子引纬织布的历史 。 五大国棉厂一年生产的棉布 , 可供1亿人口每人做一套衣服 。
1983年 ,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 袁鸿岗出任三厂厂长 。 此时 , 国棉厂经历阵痛 , 必须进行体制改革、技术改造 。 他和班子决定 , 将厂里一半细纱机换成新的 , 依靠质量、信誉重新赢得市场 。 “细布在全国获奖 , 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每年税利从200万、1000万 , 直到6000万左右 。 ”到1985年 , 郑州累计开办133个纺织企业 , 拥有50万纱锭、1.5万台布机、14条印染线 , 形成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 。
从1951年到2009年 , 国家对郑州纺织工业投入不到5亿元 , 同期财政税利100多亿元 , 占郑州市同期财政收入的一半 。
上世纪90年代末 , 随着市场变化 , 棉纺厂效益越来越差 , 先后走向破产、搬迁 。 “我1995年退休 , 没有回上海 , 而是留在郑州 。 毕竟 , 这有我们的光荣和梦想 。 ”袁鸿岗说 。
执著
立足棉纺路的“根” , 棉纺人自谋职业 , 从未曾放弃
李宾的父亲1958年到郑州 , 在四厂干到退休 。 1987年 , 李宾同样进了四厂 , 在车间搞维修 。 在厂里 , 他结识了高红莲 , 很快结婚生子 。
推荐阅读
- 人民网|“口袋公园”,出门见绿
- 人民网|漫步西园北里
- 人民网|普洱景迈山(上)
- 人民网|中国·内蒙古马赛暨第七届内蒙古马术节在锡林浩特开幕
- 人民网|四川省又一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在绵阳开园
- 人民网|看表演、享美食、赏文创 天府文创大集市各大会场精彩活动不停
- 人民网|梦里 戏里 文昌里
- 人民网|广西全域旅游大集市开市
- 渴望光荣|她曾是“抖音一姐”,花600万整成baby,看她整前样子,这么想不开
- 人民网|三伏天家里凉爽也头晕?你可能得了“空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