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客户端|让草原“绝活”永“醉草原”,科尔沁皮雕传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牛一旦死去 , 皮革便也死了 , 是皮雕艺人给了它第二次生命 。 因为皮雕艺人的雕刻 , 给皮革注入了新的灵魂
能否通过自家手艺走向良性循环 ,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 不能养活自己的手艺 , 一味依赖政府贴补的技艺 , 是不可持续的 , 也难以传帮带
炎炎夏日 , 在深圳闯荡多年的内蒙古汉子何春龙给我微信 , 告知师傅嘎瓦从科尔沁来了 , 有没有空过去见一面?
在深圳平湖一个旧工业园区改造的文化创意园 , 几间裸露钢筋骨架与红砖墙壁的龙岗区非遗技艺的传习基地 , 便是何春龙夫妇的盘桓之所——述本缘文化公司 。 我这才知道 , 小何的太太胡海平是皮雕技艺的传人 , 而她的师傅则是小何的老乡、远在内蒙古通辽科尔沁的嘎瓦 。 如果说话语不多、小鸟依人一般立在草原壮汉身旁的胡海平 , 擅长在一块块大小不拘的牛皮上“雕画”;那么平时在外杀伐决断、办食肆、搞培训的何春龙 , 并非与牛皮或雕画无缘 。 多年以来他有一个与皮雕唇齿相依的爱好——收购各种老皮具 , 大到一两尺宽窄的皮箱 , 沉重的马鞍 , 小到妆奁盒、眼镜盒、皮包、刀鞘……摆满了两个房间 。 望着随意堆放着的成百上千件来自全国各地的皮具 , 漆皮斑驳 , 回声久远 , 一向意气洋洋的何春龙眼神里流露出无奈道 , 真想有个皮雕博物馆 , 把这么多年收藏的皮雕都陈列起来 ,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
那一幕 , 使我瞬间想起了在《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里第一个采写的深圳宝安木器农具传人文业成 , 他几十年陆续积攒的三四百件各式岭南农具 , 东堆西摞 , 因了南方的湫隘潮湿 , 加之白蚁蛀蚀 , 日益毁损 。 通过我的《木匠文叔》广为吁请 , 如今陈列馆与收纳室两相得宜 。
自己不事皮雕 , 却对皮雕技艺别饶一种念想的人 , 是心思绵密且温润的 。 故而 , 何春龙说师傅嘎瓦来了 , 我当即愿意过去见面 , 如果在采写皮雕传人之后 , 对一个皮雕博物馆有即便间接促成之功 , 也会有望外之喜啊!

走进红砖墙上张挂着“皮雕技艺非遗传习体验活动”字样横幅的公司 , 嘎瓦早在喝茶等候 , 这里设有一个嘎瓦工作室 , 平时是他的两个徒儿在此制作与传习 。 头发纷披、长及肩胸的嘎瓦 , 虽然年过半百 , 却是眼神晶亮 , 面色红润如童 。 嘎瓦声音虽然低沉 , 却不疾不徐 , 字正腔圆 。
嘎瓦从小生长在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 。 1988年 , 23岁的嘎瓦大学毕业后 , 分配到宝龙山镇中学 , 任教初中美术 , 还兼任体育教师 。 两职相加 , 依然消耗不掉一副青春体魄的热力与冲动 , 他便在学校不远处开了一个美术工作室 , 业余画画 , 兼事培训 。 1990年去了西面的锡林郭勒 , 在那儿又创办了一个美术工作室 , 三年之后 , 经不住母亲对一个独生子频频的电话催促 , 背着画夹回来了 。
在家待了三年 , 心神始终不定 。 如果说狼群向往草原 , 海东青向往蓝天 , 那么一个画家的心思 , 唯有天地之美、巨细无遗 , 可以容其大 。
毕业5年后的嘎瓦决心在即将迈入而立门槛之前 , 对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一次调整与抉择——当一名流浪画家 。
当他背对着熟悉的屋檐、围墙、庭院、街道与城市 , 挎着画夹 , 挟着笔墨颜料和简单的行囊迈出第一步之时 , 心里当然清楚 , 此番告别的不仅仅是岗职、薪水、父母和亲朋好友 , 还有惯性轨道上滑行的一眼见底的人生 , 面对的则是一派完全陌生的天地 , 以及用一支画笔去兑取的极简单又极珍贵的一日三餐 。
如果说此次出来有什么老本可吃 , 那就是重走他熟悉的路线——西蒙 , 尤其是与通辽北部霍林格勒一界之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 , 他曾在此“驻跸”了三年 。 若说还有何种准备 , 一是带了积攒下来的1300元;二是找照相馆翻拍了一些他此前的绘画作品——白鹤、长城、迎客松、山水、旭日;三是瞅准那些酒店、饭馆及企事业单位里的白壁板墙——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