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被工厂定义的世界——评《巨兽: 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工厂|被工厂定义的世界——评《巨兽: 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本文插图

▲《巨兽: 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 [美]乔舒亚·B.弗里曼著 , 李 珂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历史学家乔舒亚·弗里曼带领读者踏上贯穿三个世纪的全球工厂之旅 , 从英国的纺织厂到20世纪的美国、东欧和苏联的钢铁厂和汽车厂 , 再到今天中国和越南的巨型工厂——本书就是一部工厂的进化史 , 还有劳工史 。
1721年 , 英国德比市兴建了一家丝绸厂 , 厂房五层楼高 , 一座23英尺高的大水车来回转动为其提供机械动力 。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工厂 。 300多年后的2015年 , 在中国深圳 , 富士康的龙华科技园占地2.3平方公里 , 30多万名员工 , 甚至一度超过40万人 , 这令历史上所有的“工业巨人主义的里程碑式的工厂都相形见绌” 。
弗里曼给本书定名为“巨兽” , 而非“巨厂” , 一字之差 , 却成为本书的最大亮点之一 。 相较于“厂”字的静物化 , “兽”字除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外 , 潜台词中还蕴含了动物本能的不安分 , 且始终遵循自然界“胜者为王”的达尔文法则 。
弗里曼将那些越来越大的工厂称之为“巨兽” 。 “巨兽”每一次超乎想象地膨胀 , 都是对劳动制度、经济发展、制造模式、管理理念、生活习惯等诸多陈旧规则的重新“定义” 。

从家庭出走到重构今天社会
1844年 , 《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关于洛厄尔的文章 , 从而创造了“美国工厂姑娘”一词 。 女孩在工厂的大量出现 , 本身就是人口从家庭向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历史常常惊人地相似 。 上世纪90年代 , 国内有部电视剧《外来妹》很火 , 一时撩拨起许多年轻人特别是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强烈渴望 。
工厂就像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吸盘 , 将那些散落在社会上的劳动力或潜在劳动力 , 归集到一座座巨大的厂房里 。 在规模效应的激励下 , 厂房数量越来越多 , 体量越来越大 , 犹如一座座工厂城市 。 如汽车制造业就把美国的底特律变成了一个新兴城市 。 底特律人口从1910年的46.6万人增加到1930年的172万人 , 城市面积扩大一倍多 。 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中深圳不可缺位 。 改革开放之初 , 深圳只是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 在最初由“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刺激下 , 深圳工厂越来越多 , 规模越来越大 , 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放量增长 。 2018年 , 深圳常住人口1300万 , 生活在深圳的人口可能超过2500万 。

与中国打工妹一开始奔着增加收入开阔眼界的初衷不同 , 洛厄尔工厂里的那些美国姑娘到工厂上班 , “钱不是全部原因” 。 工厂为她们“提供了一个逃离家庭 , 逃离农村生活 , 逃离无聊和孤立的机会 , 让她们能够体验一个新的 , 更国际化的世界和独立的生活 , 拥有购买品和参加广泛的社交活动的机会” 。
在工厂的吸引下 , 无数人走出原来家庭的生活环境 , 加入到由工厂定义的社会分工中来 。 或者说 , 工厂大量出现 , 不仅打破了原有家庭共生模式 , 在更大范围内重新定义了社会劳动分工 , 还有人际关系 。
工厂|被工厂定义的世界——评《巨兽: 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本文插图

▲《底特律工业》 , 迭戈·里维拉在1933年完成的一系列壁画
众所周知 , 今天那些国际知名企业的人才选择范围遍及全球 , 人们的社交范围通过网络可能同样遍及全球 , 像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笔下的“世界是平的”趋势 , 工厂发展“功不可没” 。 无论是公司变大还是世界变“平” , 其实都具备同一特征 , 那就是“同质化” , 它涵盖了人们的生活习性、语言、学习、工作、审美乃至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 。 甚至可以认为 , 任何潮流的兴起 , 本就是同质化的结果 。
从唯利是图到转身劳资博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