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惊世骇俗的罗曼史,曾是女人的文学史丨对话张翎、陆建德( 三 )


女作家们“既是最‘惊世骇俗’的人,
也是爱情‘原教旨’的最坚定信奉者”
新京报:勃朗宁夫人、艾米莉·狄金森、乔治·桑都生活在保守的年代,但她们的女性意识却是非常超前和惊世骇俗的,对婚姻、爱情、妇女权益的观点都非常大胆。你觉得她们的女性意识在今天过时了吗?今天的女性的生活环境在哪些方面比她们生活的时代改善了吗?今天女性想要写作,还有哪些困难?
张翎:的确,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和这几位女作家的时代相比,生存空间有了很大改善,起码女作家不再会单单因为性别本身而使发表渠道受限,女性追求创造性职业也不再是标新立异的事。但那个时代的一些问题依旧还困扰今天的女性作家,比如独立维生的问题,比如,妻子和母亲角色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冲突,东方社会中通常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的家庭结构模式,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反馈产生的自卑心理等等。这些因素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甚至在将来都会依旧影响女性作家的写作。
新京报:乔治·桑和她的情人肖邦、缪塞的情史是大众津津乐道的八卦谈资,缪塞和肖邦的创作都受到这段情史很大的影响。你怎么评价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呢?
张翎:毋庸置疑,乔治·桑给每一个和她共享过生命的男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她是那个年代里全欧洲,甚至全世界范围里知名的女子,无论在生命热情和文采上,都是男性视线中出类拔萃、前所未有的景致。但凡走进她生活的男人基本是一个类型:年轻,文采飞扬,身体孱弱。桑杜、缪塞、肖邦都无一例外。
乔治·桑的生命热情是吸引他们的最重要原因。这是一种角色颠倒——他们是飞蛾,乔治·桑才是火。乔治·桑的“火”,给他们的生命留下了重大的影响,肖邦一生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他和乔治·桑同居的日子里创作的。但过于炽烈的激情总是不能持久的,他们的生命体量无法与乔治·桑抗衡,最后必然都是以乔治·桑的厌倦为终结。
新京报:三位女作家的婚姻并不是像同时代人一样循规蹈矩的,勃朗宁夫人选择了违抗父命私奔,艾米莉·狄金森终身未婚,乔治·桑和丈夫分居并拥有多个情人。这些女作家的社会身份和家庭身份是否存在冲突?婚姻和爱情对她们意味着什么?
张翎:无论她们的婚姻状况如何不同,她们有一点是非常一致的:她们只选择和自己灵魂相通的人一起生活;如果没有,宁愿独身。以乔治·桑为例,尽管她离开丈夫到巴黎的日子可以用“声名狼藉”来形容,但她和每一个男人都坚守了两情相悦的底线。爱情对她们不是维生的苟且之计,也不是利益上互用。
勃朗宁夫人一生不仅自食其力,还维持了一家三口人的生计,而且,她在世时的名气已远远超过她的丈夫。这些女作家选择和男人在一起的唯一理由,是理解和灵魂相通,所以她们既是最“惊世骇俗”的人,也是爱情“原教旨”的最坚定信奉者。
新京报:勃朗宁夫人和乔治·桑的罗曼史,是否会影响后世读者和学者对她们文学成就的评价?
张翎: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后世对她们作品本身的兴趣已经非常淡薄。我在做案头的时候,发现当年作品数量惊人的乔治·桑,现在在英语世界里只有一部英译本,而勃朗宁夫人的诗集,几乎一整个世纪没有再版过了。后世依旧念念不忘的,是她们惊世骇俗的情史。这虽然是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但是假如她们的情史能够引起后世的关注,使得后世能借着这个引子进入她们丰富的精神的文学世界,那也总比她们被时间彻底遗忘要好,就让她们的罗曼史为她们的文学史做个歪打正着的广告吧。
 女人|惊世骇俗的罗曼史,曾是女人的文学史丨对话张翎、陆建德
文章图片
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
新京报:《三种爱》和一般的作家传记有什么区别,能提供什么样的新视角?
张翎:在《三种爱》中,我对这些作家的生平资料做了个人视角的整理和解释,我的诠释并不遵从时间线索,也不一定追究某起事件,但是通过我对她们的情感和日常生活的了解,我试图找到联系她们精神和文学世界的那条脉络。换句话说,我用我的井蛙之见,解读她们广阔的思想天空,也许片面,但是独特。
新京报:艾米莉·狄金森的房间里悬挂着勃朗宁夫人的画像,勃朗宁夫人曾冒着患肺炎的风险穿越巴黎去寻找乔治·桑。她们本是素不相识。在当时男性主导的文学界,其他优秀的女性作家对她们来说是否有特殊的意义?
张翎:由于那个年代杰出的女作家很少,她们的触角很自然扫向与自己灵魂相通的女性——即使她们不生活在同一个国度。她们一生中也许能够见面,也许只能通过书信交往,也许只能通过阅读对方的作品,产生惺惺相惜的姐妹情谊

佛吉尼亚·伍尔夫是晚于她们半个多世纪后出生的,她所处的年代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虽然她依旧生活在男人声音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文坛,但她身边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中
,已经有了一批优秀独立才思敏捷的女作家女诗人女艺术家,伍尔夫和她同性密友之间的交流机会,已经比前面几位女作家宽阔了许多。但随着同性交流和砥砺机会的增多,同性之间的势利眼和彼此排斥的情形也开始出现,蔓殊菲儿就在日记书信中谈到过伍尔夫对她的冷遇——这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