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鸿鑫|全球首套天然气压力能节能项目 如何跨越技术商业化的“死亡之谷”
_原题为 全球首套天然气压力能节能项目 如何跨越技术商业化的“死亡之谷”
文章图片
本报采访人员 陈伊凡 北京报道 当世界首套双转子膨胀机 , 在密闭的天然气管道中启动时 , 这意味着以往高压管输送天然气时降压过程中释放并最终被浪费掉的巨大压力能 , 得以回收利用 。 按照2019年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理论上计算 , 这样的浪费每年会达到七千亿度电 , 相当于中国每年用电量十分之一 。
就在一个月前 , 这套天然气压力能发电工业化装备 , 落户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四川和邦化工公司的天然气调压站 , 成功并网发电 , 年发电量达570万度 , 压力能回收发电过程不消耗天然气 , 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1889吨 , 减排二氧化碳5511吨 。
早在9年前 , 新奥集团负责研发的总工程师就曾发出过行业之问:有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回收天然气管道运输被浪费的压力能?坐在对面的谭鸿鑫用“艰难开局”形容他们当时的处境 。
天然气压力能的回收属于分布式能源 , 天然气压力波动大 , 里面还混有其它气体 , 很多设备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运转 , 是否能够在特定环境下回收压力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 其二要做一整套发电系统 , 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 , 投入设备还要满足经济上的可行性 。 此外 , 行业装备的安全性问题也必须考虑进来 。 三个条件筛选下来 , 很多已有技术都被淘汰掉了 。
谭鸿鑫开始“满世界找技术” 。 好不容易找到匹配的技术 , 如何实现技术商业化 , 如何筹资、孵化、落地……问题接踵而至 , 直至工业化项目运转起来这一天 , 谭鸿鑫和他技术团队——佛山玄同科技有限公司等了6年 , 这也是他们摸索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模式转变的6年 。
电话那头 , 嗓音洪亮的谭鸿鑫语气轻快 , 不难想象这位皮肤黝黑 , 深谙法律、融资、管理、风控等诸多门道的技术经理人的兴奋 。
1993年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毕业后 , 谭鸿鑫就一直从事国际技术合作的商务工作 。 2001年 , 他参与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筹建 , 第一个项目就孵化出了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亿华通 。 如今 , 他是这家机构的商业化运作载体——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 , 也是国内最早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国际技术转移与技术商业化服务机构 。
“现在就等着疫情结束 , 一些相关项目就能够继续推进 。 而这一次成功并网发电的新型清洁分布式能源项目 , 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引进成熟技术为主的现状 , 或许也能够畅想在国门之外孵化落地 , 开拓新的前景 。 ”谭鸿鑫说 。
寻求落地
“我们需要同时考察技术的功能性和经济性 。 ”回想起当初寻找技术的出发点 , 谭鸿鑫如是总结 。
天然气压力能回收发电装备的核心是膨胀机 。 膨胀机 , 是一种将压力能转换成机械能和冷能的装备 , 常规的活塞式膨胀机、透平式膨胀机和螺杆式膨胀机均难以兼顾功能性和经济性条件 , 无法满足应用的要求 。
在分析和研究日本本田发动机公司开发的转子式膨胀机时 , 谭鸿鑫和团队发现 , 转子式膨胀机从综合性能看有潜力可挖 。 但本田公司的单转子式膨胀机 , 由于综合性能不佳也被放弃 。
2011年 ,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一名教授发明了一种双转子膨胀机 , 零件数量很少 , 生产和维护成本不高 , 且不需要润滑 。 从技术可行性来说 , 整套装备的密封性好 , 符合安全性要求 。 经过技术评价和深入研究 , 这个发明从原理上看是可以满足天然气压力能回收功能的 。 但当时 , 这个技术只是一项发明专利 , 发明团队只做了几个1-25千瓦的测试机体 。
谭鸿鑫原本是打算把这个技术介绍给新奥燃气 , 但新奥却没有自己做装备的计划 , 而是希望科威能够承接技术并做出产品 , 他们仅作为用户 。
这就意味着谭鸿鑫和团队除了要将技术转移到中国 , 还要负责后续的筹资、孵化和落地 。 然而 , 技术从研发到产品再到投入市场 , 每一环节都是“惊险一跃” 。 每一环都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无法商业化的风险 。
仅转让技术的谈判就持续了2年多 。 美方一直担心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 起初提出中方投钱他们制造 。 “你们给个方案 , 不然怎么能证明这个东西最终能做出来?”谭鸿鑫说 。
美方也确实找了团队做方案 , 但无法解决经济性的问题 。 事后证明 , 美方当初的装备成本是现在落地成本的8倍以上 。 更最重要的是 , 美方没有工程经验 , 也不能保障方案的有效性 。 由于无法解决经济性和产品化的难题 , 美方最终放弃了自己制造 , 只做技术许可 。
“他们把专利许可给我们 , 但实际上没有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 我们在技术商业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知识产权 , 申请了新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 ”谭鸿鑫说 。
装备类企业的研发要靠近供应链 , 两个地方最合适 , 一是珠三角 , 二是长三角 。 清华在无锡有自己的孵化园区 , 谭鸿鑫就说服大学校友到孵化的公司做技术总负责人 , 又找了一些清华校友一起创业 , 科威也派了两名项目经理到企业中 。
推荐阅读
- 长春房产资讯|长春市公积金:二套房贷款利率执行同期首套利率1.1倍
-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回暖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积极作用
- 电影|历史上全球票房最高的十部电影排行榜,哪部是你最喜欢的电影?
- 热点|“带疫解封”使全球新增新冠病例数高企
- 陈黎明|陈黎明:全球化中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 2020年|【倒计时2天】2020年全球首个显示行业盛会7月21日上海隆重开启
- 大福|大福连续6年蝉联全球物料搬运系统集成商20强榜单榜首
- 顺丰航空航空货运|顺丰航空2020年引进第2架全货机 2020全球航空货运行业市场趋势分析
- TikTok|海外发展受阻国内拓展新领域字节跳动的全球平衡术
- 全球网速排名|全球网速排名:中国手机网速世界第三,美国第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