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丈夫摆酒席 妻子坐上首

【三农|丈夫摆酒席 妻子坐上首】□李霄 刘梦丽 蔡璐
丈夫摆下酒席 , 宴请亲戚朋友 , 坐在上首位置的却是妻子 。 这样“不合规矩”的事情 , 最近发生在了宜阳县高村镇杜渠村农民伊妙云家里 。
这演的是哪出戏?
“妙云赢了 , 就应该坐这里!”有熟悉内情的亲友一语道破 。
今年4月 , 正值小苗移栽 , 宋其刚、伊妙云两口子摆下了“种田擂” , 请来亲朋作见证 , 要比比3个月内到底谁挣得更多 。
人到中年的老夫老妻 , 为何要打擂?宋其刚说:“我就是不想让她再种地!”
种田要起五更 , 晒太阳 , 手磨烂 , 肩磨破 , 人累瘫 , 洛阳夏天“佐(总)是旱” , 地里要没井 , 就只能干瞪眼 。 讲起种田的苦和累 , 他有倒不完的苦水 。
“在外头打工 , 离家最近的也在偃师(两地相距120多公里) , 经常一两个月不回家 , 家里老的小的都顾不着 。 疫情期间不能出去 , 我就跟着合作社干 , 再说我种地种得可好了 , 眼看工资越来越高 。 早上5点多起来伺候烟根本不算啥 , 既能拿工资 , 又能照顾家里 。 ”伊妙云说 , 她上班的地方是洛阳市烟草局(公司)在宜阳县规划建设的烟叶产业综合体 , 从一开始的只会锄地到后来熟练掌握不适用烟叶处理 , 现在已经是“资深员工”啦 。
伊妙云的丈夫是杜渠村有名的种菜“老把式” , 有力气、有经验 。 和媳妇儿打擂台 , 他使出浑身解数 , 精算农时 , 播种、施肥、锄草、浇水 , 精心侍弄几亩蔬菜 。
丈夫“马不停蹄” , 伊妙云却一点不急 , 每天正常上班 。 6月中旬 , 笔者在杜渠村外的烟地见到伊妙云时 , 她和两名同伴正在忙碌着 , 三人配合默契——一人用锄头勾起烟叶 , 另外两人摘掉长势不好的烟叶、除掉土里的地膜 。
不远处 , 洛阳市烟草局(公司)派驻宜阳烟叶产业综合体的负责人——烟叶生产技术中心骨干李豪 , 正低着头看手机上的“Rainet云灌溉”App 。 他一会儿盯着屏幕看监控 , 一会儿查看实时数据、去地头看看灌溉设施运行情况 。 从早上5点到上午9点半 , 伊妙云的劳动小组拾掇了300来棵烟叶 , 李豪的微信步数超过一万 。
近年来 , 为了答好“在哪种烟”和“谁来种烟”的考题 , 洛阳市局(公司)始终在培育新型种植主体、探索生产模式转型之路上摸索前进 , 宜阳烟叶产业综合体就是其中一个全新范例 。
李豪介绍 , 宜阳烟叶产业综合体采取的是“政府引导 , 企业(合作社)运营 , 商业公司、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多方参与 , 农民收取土地租金并在家门口就业”模式:由当地政府牵头流转杜渠、王莽、四土地、纪彰四村3000亩土地 , 整合水利、金融等各方面资源 , 提供最大支持;合作社作为运营主体和烟叶生产主体 , 与政府签订15年租地合同 , 对综合体内烟叶实行网格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根据定点接收单位河南中烟对烟叶质量的需求 , 工商研共同参与建设 , 制订技术方案 , 实行订单化生产 。
“和他打‘擂台’ , 我是稳赢的 。 ”伊妙云算了一笔账 , 到地里干活儿一天60元 , 加上“用工协调专干”的工资1500元 , 连续两个月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丈夫 。
稳稳的回报 , 让综合体有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 他们有一个时尚的名字——“烟叶产业工人” 。 宜阳县烟草局(分公司)驻综合体负责人李和闯说 , 县局(分公司)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 引导贫困户和因计划调减转移从事辅业生产经营的烟农转型为技术服务能手 , 也能增加工资性收入 。
李豪算了一笔账:建设综合体 , 一来推进核心烟区土地长期稳定有序流转;二来实现了合理轮作、连片种植 , 提高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三来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四来统一技术标准 , 对接工业需求 , 也更加适应大企业、大品牌对烟叶原料批量化、优质化、特色化的要求 。 真正实现了稳定核心烟区、稳定烟农队伍、规范技术标准和提高烟叶内在品质的有机统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