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沙粒上的战争( 五 )


芯片|沙粒上的战争
图片

然而 , 引进人才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 国内半导体行业要想大发展 , 必须立足于培养本土人才 。
一方面 , 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 , 在利益、观念等方面是有冲突的 。 中芯国际在江上舟离世后 , 就陷入外来人员和本土人员的派系之争 , 一度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
另一方面 , 半导体是微加工行业 , 工艺很关键 。 很多外国技术人员之所以牛 , 是他们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积累起来的 。
2002年 , 上海微电子总经理赴德国考察 , 有工程师告诉他:“给你们全套图纸 , 也做不出来 。 ”开始他不服 , 后来明白了 。 那里的抛光工人 , 祖孙三代干着同样一件事 , “同样一个镜片 , 不同工人去磨 , 光洁度相差十倍 。 ”
这恰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一个切肤之痛 。
我们不缺设计人员 , 但缺工艺工程师 , 而这类人才很难靠引进来满足 。
中芯国际之所以在制程上落后 , 除了光刻机等设备受限外 , 工艺上的经验欠缺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
遗憾的是 ,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的人才培养 , 与现实脱节 。 大多数学生跑去做软件 , 做应用 , 却不愿搞更基础的计算机系统和底层结构 。
芯片|沙粒上的战争
图片

不容乐观的生态链
在自然界 , 动植物要生存 , 必须融入生物链 。
做企业也一样 。 只不过 , 在企业这个生态链中 , 先行者有成本优势 , 再加上稳定可靠的供应链 , 使得他们能够持续盈利 , 进而支撑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
这对后来者而言 , 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壁垒 。
这些年 , 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 就是如何融入这个生态链 。
龙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这款中科院计算所自主研发的芯片 , 尽管性能不俗 , 但一直游离在民用市场外 。 原因很简单 , 市场上有更成熟、性价比更高的处理器 。
龙芯的遭遇并非个案 。 大部分芯片制造厂 , 在采购装备时 , 一定考虑的是进口设备 , 因为国产设备刚起步 , 质量不稳定、一致性差 。
当年 , LED芯片刚在国内兴起时 , 各大芯片厂均只认美、德设备 , 而地方政府的补贴也只给进口设备 。
内忧外患 , 将国内MOCVD设备商逼到了绝境 , “客户不太愿意用……因为不信任 , 需要重新验证 , 这又要花钱 。 ”中晟光电负责人陈爱华说 。
直到后来 , 工信部为每台国产设备提供2000万补贴 , 形势才开始好转 。
新产品研制出来 , 没有人用 , 就不可能盈利;没有盈利 , 就没钱搞研发 。 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 , 胎死腹中 。
这个时候 , 需要来自生态链的支持 。 国内半导体行业近年来的进步 , 尤其是设备和材料领域 ,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芯国际、厦门联芯等晶圆制造厂的带动 。
但这种机会 , 不是国外厂商所能提供的 。 那种一切交给市场的想法 , 不能说幼稚 , 至少也是罔顾事实的 。
几年前 , 韩国SK海力士曾采购过中微半导体的蚀刻机 , 后来放弃了 。 表面上是因为性能不及预期 , 实际是担心泄露核心工艺的秘密 。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 , 尽管中国民用芯片九成依赖进口 , 但军用芯片却基本能自给自足 , 甚至还有出口 。 比如 , 龙芯就稳定运行在北斗导航系统上 。
另一款自主芯片 , 来自总参56所的申威 , 则撑起了我们的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
军用很出彩 , 民用却卖不出去?问题就在生态链上 。
军用市场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 , 产品追求稳定性和抗干扰 , 对性能并不敏感 。 龙芯和申威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
反观民用市场 , 性能为王 , 技术迭代快 , 龙芯和申威很难融入这样的生态链 。
结束语
通过以上梳理 , 我们看到 , 国内造不好高端芯片 , 有外部因素 , 也有自身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