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沙粒上的战争( 四 )


图片

为造蚀刻机 , 中微在短时间内 , 烧光了地方政府和自筹资金 , 只好四处筹钱续命 。 当时民间资本对这个行业缺乏了解 , 也缺乏意愿 , 尹的一腔热血只能碰一鼻子灰 。
万般无奈之下 , 只好赴硅谷融资 。 两周内 , 十几家风投踏破门槛 , 愿意提供5000万美元 。 此情此景 , 令报国心切的尹志尧百感交集:难道只有美国造得出蚀刻机?
苦心积虑 , 只为国产化 , 绝不能大权旁落 。 在拿回几笔续命钱后 , 尹志尧继续寻找国内投资人 。 后来 , 在江上舟的引荐下 , 终于有国开行为中微背书 。
跟中微有类似遭遇的 , 还有京东方 。
做液晶面板20年 , 京东方一直伴随各种非议 。 尤其是它越亏越投的做法 , 更是被人质疑为绑架政府 , 因为其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和地方政府 。
在资本市场上 , 由于不断增发 , 京东方背上了圈钱的骂名 。 但这些钱 , 大部分来自国资背景 。 其间 , 京东方曾多次拉私募基金入股 , 却备受冷遇 , 理由是投资大 , 短期难见利 。
幸运的是 , 苦熬多年后 , 京东方靓丽崛起 , 勇夺五个全球第一 , 让当初的坚持者赚得盆满钵满 。
近年来 , 国家加大了对半导体行业的投入 。 大基金一期投入1300亿 , 已收尾;二期预计超过2000亿 。 乍一看 , 钱不少 , 但需要投资的项目也很多 , 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等诸多领域 。 以一期为例 , 累计投资62个项目 , 涉及23家上市公司 。
这样平均下来 , 每家获得的投资额并不多 , 跟撒胡椒面一样 。
而纯靠市场手段去募集资金的难度同样非常大 。 以紫光为例 , 真正的大规模投资还没开始 , 市场就已不乏圈钱的质疑声 , 跟京东方当年恶战面板产业时所遭遇的挑战几乎没有两样 。
显然 , 这样的投资强度是不够的 。 再看一组数据 , 就更能看出差距 。
全球芯片三巨头 , 三星、英特尔、台积电 , 每年的投资都在百亿美元级别 , 而中芯国际不到对方的十分之一 。
设备三巨头 , 应用材料、泛林、东京电子 , 每年在研发上投入5—10亿美元不等 , 而中微半导体直到2017年 , 收入才破10亿 , 还是人民币 。
芯片|沙粒上的战争
图片

人才的切肤之痛
搞好半导体 , 主要靠三件事:一个是钱 , 一个是人 , 外加一个政策 。 钱的事好说 , 毕竟这些年国家不差钱;人的事很难搞 , 因为非一朝一夕之功 。
数据显示 , 我国未来需要70万半导体人才 , 目前只有不到30万 , 缺口40万 。
我们尤其缺行业的领军人物 。 这些年 , 01/02专项取得的重大突破 , 很多都是海归创造的 , 他们长期任职于欧美半导体公司 , 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
张汝京 , 德州仪器工作20年 , 在全球盖过20座芯片工厂 。 回国后 , 创办了中芯国际 , 以及国内第一家12寸硅晶圆厂 , 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父 。
尹志尧 , 闯荡硅谷20年 , 先后任职于英特尔、泛林和应用材料 。 回国后 , 创办中微半导体 , 几乎以一己之力 , 将国内介质蚀刻机带到了世界水平 。
此外 , 曾任职于霍尼韦尔的姚力军 , 回国后做出了高纯度溅射靶材;美国留学归来的王淑敏 , 研发出国内第一款研磨液 , 打破了国外垄断 。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 也是半导体人才的重要来源 。 大陆两大代工厂 , 中芯国际和厦门联芯 , 都有台湾背景 , 很多技术人员也来自台湾 。
这几年 , 国内存储器的跨越式发展 , 也离不开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技术人员的贡献 。 日本厂商尔必达破产后 , 大批日本人赴中国寻找机会 , 包括前社长坂本幸雄 。
以紫光为例 , 外界看到其董事长赵伟国在资本和产业上动作频频 , 而事实上 , 他用心同样多的也是找人 。 其总投资预计1000亿美元左右的长江储存的执行董事长高启全 , 便是他费尽心思从台湾争抢过来的世界级半导体产业猛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