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打败大清,日本人都对自己做了什么?

在晚清洋务运动开展之际 , 东亚的另一场著名改革 , 便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 这两场在亚洲发生的改革都是受到西方近代化力量的威胁之后 , 被迫接受近代文明以求自保的运动 。 但是两者在改革的目标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 那就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清廷的封建统治 , 而明治维新是一场社会矛盾爆发后 , 对国家制度的革新 。那么 , 为什么都是搞改革维新的中日两国 , 为什么日本会从和平发展会走向对外扩张呢?为了打败大清 , 日本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呢?我们今天一起回顾历史 , 一起解读“中日甲午海战”的前前后后 , 看看日本为了打败大清 , 是怎样把国运给赌上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要说到日本为什么从和平改革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 ,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两国对待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态度 , 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环境优势 。大清洋务运动面临的处境为了打败大清,日本人都对自己做了什么?
李鸿章出访德国时 , 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合影我们经常听到日清两国使者 , 在游览西方时不同的态度 , 两者都会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产生赞叹向往之情 , 可是对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 , 日本方面同样会进行深度了解和学习 , 回国后也积极效法 。 而大清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官员 , 在被邀请参观类似议会大厦这种政治场所时都是一律拒绝的 , 并且很自信地说:“大清的政治制度毫无问题 。 ”我们现在看来会觉得清廷的官员很愚昧无知 , 可是学历史不应该是死记现象而抒发感慨 , 而是需要推理的 。 清廷官员的认识真的是愚昧所致吗?出访官员一般都有随行人员记录言行 , 在那个以皇权为中心 , 中央集权大兴文字狱的时代 , 如果参观这些政治场所或者出访国外面露喜色的官员 , 可能都会扣上谋反的罪名 。 在君主集权的封建制度下 , 这便是大清最真切的改革阻力 。大清的官员不了解也不敢了解 , 西方国力强大的背后是为商业和资本服务的政治制度 , 这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局限 。 当然 , 这里与明治维新的对比 , 并没有性质上的优劣之分 , 几千年大一统的中华帝国虽有起伏 , 但大部分时间也算稳定祥和 , 集权仁孝的社会制度符合封闭的中华大地 , 而这次的危机是外部因素所致 , 相当于现在突然有高维度外星文明入侵 。 所以他国的社会制度当然也无法强行照搬到中华大地上 。为了打败大清,日本人都对自己做了什么?
洋务运动开办的工厂之一 , 位于南京的江南制造总局日本就是直接强行照搬 , 结果出现了诸多问题 , 我们中华自己的特色制度还需要时间做更艰苦的探索 , 可是那时要解决眼前的危机 , 没有这个时间 , 只好强行嫁接相关军事技术、开设工厂、购买军舰 , 毕竟当时的家底还算殷实 。1888年 , 北洋水师自建成就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 但是由于建军的目的还是封疆锁国 , 在清廷自认为海疆可以高枕无忧之后 , 就不再投入海军建设 。 因为在忧患之际 , 中华的统治者一贯的处置措施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 在国内行权衡之举 , 稳定各方阶级势力 。此时的大清 , 同治皇帝驾崩 , 慈禧太后独揽朝政 , 但储君光绪已经成年 , 国家正处于谨慎的权利交接之际 , 最高权力之间处于博弈斗争之中 , 又恰逢西方列强入侵 。 刚刚结束的太平天国运动 , 也让中华民族损失近七千万人口 , 原本富庶的江南还没有从战后的凋敝状态中恢复 。 在危机面前 , 统治者依然采用加强中央集权 , 平衡各方势力的方式稳定国家 。为了打败大清,日本人都对自己做了什么?
洋务运动的反对者 , 李鸿章政敌——翁同龢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尽快让皇帝掌权 , 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 , 醇亲王奕譞为了让慈禧安心退位 , 斥资800万两白银为慈禧修建颐和园 , 光绪大婚和亲政大典又花费了540万两白银 , 慈禧六十大寿的预算也超过1000万两白银 。 相比之下北洋水师两艘顶级铁甲舰 , 定远号和镇远号的总造价只有282万两 , 自此北洋水师没有再添置军舰 , 甚至几乎没有购入炮弹 。同时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视李鸿章的洋务派为仇敌 , 在中央权力不稳之时演化成党派之争 , 毕竟这些满口之乎者也 , 苦读八股出仕的大学士 , 要和洋务派这些留洋回来的人物同朝为伍 , 意见分歧太大 , 导致分庭抗礼 。翁同龢也与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重臣有私怨 , 而翁同龢是当时的户部尚书 , 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兼民政部部长 , 所以北洋水师成立后 , 军费一直捉襟见肘 。 可惜大清的最高掌权者还没有认识到:世界步入近代化后变化的速度 , 水师停止发展的六年时间 , 世界海军已经换了天地 。日本明治维新所面临的情况为了打败大清,日本人都对自己做了什么?
日本明治天皇此时的日本是什么情况呢?与大清无奈的改革不同 , 日本明治维新是彻底学习西方 , 并将西方的制度也完全移植过来 。 起初 , 日本也是列强侵略的对象 , 但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最需要市场和原材料 , 而日本国内市场不大 , 相关的工业资源更是匮乏 , 这种匮乏以及市场的狭小导致西方列强对日本失去兴趣 。而且日本人民相当野蛮 , 不好统治 ,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生麦事件”让西方社群从此畏惧日本人的野蛮 。 事件的起因是4名英国人在萨摩藩藩主岛津久光经过时没有下跪退让 , 于是和随从武士从发生争执 , 结果英国人的一匹马受惊冲入大名的仪仗队 , 随从武士像直接斩杀日本庶民一样将一名英国人砍死 。 围绕这一事件 , 日本方面坚持自己没有责任 , 最终导致英国和萨摩藩爆发了萨英战争 。类似的还有维新后的“堺事件” , 11名法国巡洋舰水手因为差不多的原因被日本士兵杀死 , 法国公使要求赔款 , 并让20名日本士兵偿命 , 否则将对城市进行火力打击 。 刚上台的明治政府迫于压力同意请求 , 可是处死日本士兵并没有起到警示作用 , 武士们将这样赴死视为尽忠成神的机会 。 在抓捕犯事的士兵时 , 还出现了报名者过多 , 需要进行选拔的现象 。 到了行刑现场 , 士兵面带微笑剖腹的同时 , 甚至将内脏抓出来扔向法国公使 , 导致法国公使一度崩溃 , 请求停止行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