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评论丨教育部赤裸裸打脸,别再迷恋学术排行榜的“奶嘴”了
_原题为 评论丨教育部赤裸裸打脸 , 别再迷恋学术排行榜的“奶嘴”了
频繁的排行榜 , 无疑让学术圈变得人心浮动 。 越是在意这类排名 , 就越会按照排行榜发布方的考核指标进行努力 。 这显然是一种不正常的学术研究现象 。众所周知 , 安慰婴儿最好的办法 , 就是递上个“奶嘴” 。 虽然婴儿立马闭嘴了 , 不哭了 , 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提供什么真实的价值 , 也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 , 这就是所谓的“奶嘴效应” 。 就学术圈而言 , 形形色色的“学术排行榜” , 对于高校与学者来说 , 就是一个个“奶嘴” , 他们起到的其实是一种心理抚慰作用而已 , 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
现在 , 主管部门出面拔“奶嘴”了 。 7月15日 ,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发布消息称 , 某高校研究机构的2020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与己无关 , 也从未授权其开展有关排行榜研究和发布活动 , 并提醒各地各高校不要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此类排行榜 , 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
文章图片
这个声明 , 让这个排行榜彻底“有影响力”了一把 , 只不过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 官方的不认可 , 也宣告了这个排行榜的命运 。 表面上看 , “受伤”最深的是那家未被点名的研究机构 , 但在笔者看来 , 受害最深的恐怕还是那些上榜的学者——前不久因这份榜单被捧上云端的“名誉” , 在此刻仿佛也随着这个声明而跌入深渊 。
要让学者少受伤害 , 最好的办法还是破除学术排行榜的“奶嘴效应” , 戒除高校和学者对这类排行榜的名誉依赖习惯 。 事实上 , 要了解学术研究的整体情况 , 需要以统计学的方式 , 定期(以5年或10年一次为宜)进行分析 , 而这类分析本应仅供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时作为参考 , 而不是堂而皇之地走进舆论场 。
反观时下的学术排行榜 , 不止一家机构在搞 , 并且几乎每年都在搞 。 如此频繁的排行榜 , 无疑让学术圈变得人心浮动 。 高校或学者为了各自的显示度 , 都会在意自己的名次 。 这也会形成一种效应 , 越是在意这类排名 , 就越会按照排行榜发布方的考核指标进行努力 。 这显然是一种不正常的学术研究现象 。
【教育部|评论丨教育部赤裸裸打脸,别再迷恋学术排行榜的“奶嘴”了】现在教育部出面回应 , 可以看作一个学术评价改革信号:民间的或打着教育部旗号试图左右学术研究的学术评价机构 , 再发布此类排行榜 , 其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
事实上 , 教育部一次“打脸”某个学术排行榜 , 或许未必能从根本上破除学术排行榜的“奶嘴效应” 。 因为学术研究需要专门的学术评价标准 , 而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也需要专门的评价指标 。 可以说 , 不破除学术评价的取向 , 就难以阻止高校和学者对这类排行榜的需要和依赖 。 如果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考核只是了解学术研究发展的手段 , 那么排行榜的影响力就自然降低了 。 没了“排行榜”的名利诱惑 , 高校和学者便可以在相对清净的环境中踏实做学问 , 而不是被各种排名和考核牵着鼻子走 。
破除学术排行榜的“奶嘴效应” , 不是彻底否认排行榜的认知价值 , 而是应将排行榜的统计“时针”向后倒拨若干年 。 比如 , 评价一位学者或一所高校 , 应看过去10年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 。 这些经过了时间检验的数据 , 评价更为客观、可信 。 相反 , 年复一年的排行榜 , 评价的是上一年度的人和学术 , 除了热闹还搞坏了学术研究的风气 。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改变 , 学术排行榜的“奶嘴效应”就很难退出历史舞台 。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刘海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推荐阅读
- 最新趣闻|王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11字更博公布喜讯,评论区一片“恭喜”
- 教育部: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全面自查,对获奖真实性复核
- 孟佳|孟佳被质疑从没红过,她节目中细数女团时的辉煌,网友评论被打脸
- 观点评论|Angelababy带货失灵,抖音电商或迎败局
- 竞赛|重磅!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
- 教育部: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全面自查,防止代劳等造假行为
- 竞赛|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全面开展自查坚决防止参赛造假
- 竞赛|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
- 小学生竞赛|教育部要求加强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管理,严防造假行为
- 消费|闪电评论丨“小消费”背后有“大商机”,让“等待消费”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