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APP|“吞金兽”中芯国际正式登陆科创板,能否撑起“6000亿+”的市值?( 二 )


事实上 , 在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之前 , 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公司股价就迎来大涨 , 包括韦尔股份、中微公司、沪硅产业在内的明星企业市值创下历史新高 。 可以预见的是 , 随着中芯国际顺利回归A股 , 将会带动整个半导体产业加速回暖 。
国盛策略则认为 , 短期看 , 中芯回归 , 龙头归位 , 科创再迎重磅催化 。 伴随中芯国际火速回归、登陆科创 , 一方面 , A股半导体领域配置价值再度提升 , 有望吸引更多资金增配;另一方面 , 中芯国际的加盟继续增强科创板的硬核属性 , 吸引存量资金的加速掘金、增量资金的巨幅增配 。
长期看 , 中芯火速过会 , 科创板示范效应凸显 。 本次中芯国际的火速过会再次彰显了科创板接纳优质科创 , 尤其是优质红筹的积极姿态 , 这种示范效应有望继续吸引更多优质红筹回归A股 , 吸引更多优质公司加盟科创板 。
据钛媒体从业内人士方面了解 , 2019年 , 由于中美关系 , 日韩贸易摩擦 , 智能手机、数据中心、汽车等终端需求增长乏力、5G普及未预期等因素影响 , 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处于下行周期 。 同时 , 芯片、软件等领域依然被英特尔、微软等巨头所垄断 , 国产化呼声愈发强烈 。
这种特殊时期下 , 中芯国际的上市 , 有助于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快速发展 , 大幅提升半导体全面国产化进程 。
张汝京上海创“芯” , 与台积电专利大战中黯然出局
中芯国际风雨20载 , 发展到如今规模 , 其背后离不开一个人 , 那就是创始人张汝京 。
1997年 , 张汝京离开任职20年的德州仪器 , 并在华邦电和中华开发资金的支持下成立了世大半导体 , 成为继台积电、联华电子之后 , 台湾第三家晶圆代工厂商 。
在德州仪器工作期间 , 张汝京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地创建并参与管理过10个半导体工厂 , 在芯片界声名显赫 , 也掌握了不少核心技术及客户资源 。 衔着“金钥匙”出生 , 世大半导体的发展也异常迅猛 , 仅仅三年时间 , 产能就超过了行业老大台积电的三分之一 , 顺利实现盈利 。
世大的崛起 , 引起了台积电的忌惮 , 创始人张忠谋是张汝京在德州仪器的“老领导” , 与张汝京商议并购事宜 , 并开出了一个令他无法拒绝的收购价格 。
随后 , 张汝京继续寻找创业机会 , 在上海政府的邀请下 , 到张江微电子开发区创办中芯国际 。
钛媒体APP|“吞金兽”中芯国际正式登陆科创板,能否撑起“6000亿+”的市值?
本文插图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
建厂需要自筹资金 , 按照规划整个项目建起来需要近10亿美元 , 张汝京振臂一呼 , 多方资本闻风而至 , 在首批投资人中 , 既有来自美国的高盛、华登国际 , 也有来自台湾的汉鼎亚太 , 以及新加坡的祥峰投资 , 中国政府背景的上海实业、北大青鸟也参与了投资 。
最终 , 中芯国际共计拿到14亿多美元的资金 , 攒够了建厂的资本 , 但这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
彼时 , 中国大陆既没有成型的专业半导体制造设备 , 也缺乏芯片产业制造人才 , 半导体产业至少落后台积电20年 , 更糟糕的是还面临美国禁运的技术壁垒问题 , 这些都需要张汝京去一一克服 。
鉴于张汝京在芯片界的名望 , 公司创办不久就招揽到不少海外人才 , 其中有300多位来自台湾和100多位来自美欧日韩等地的人才 , 为公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技术、制造方面 , 当时张汝京希望引进0.18微米等级的生产线设备及相关技术 , 但受限于美国、日本等国法规的限制 , 张汝京只能辗转从新加坡引进80台设备及相关技术 , 初步解决了这一关键难题 。
就这样 , 中芯国际延续了世大初时辉煌 , 仅仅用了13个月 , 就建立起一座符合标准的半导体厂房 , 并在随后生产出当时内地最先进的0.18微米芯片 , 创造了半导体从建厂到投产时间最短的世界纪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