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米提:生活更“甜”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走“三区三州”探脱贫)

伊米提:生活更“甜”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走“三区三州”探脱贫)
文章图片

伊米提·艾山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洗手 。
本报采访人员 李亚楠摄
核心阅读
今年5月20日起 , 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1.53万贫困人口喝上放心水 。 至此 , 新疆所有贫困人口彻底告别苦咸水 , 全面实现饮水安全 。
伽师县江巴孜乡的村民伊米提·艾山 , 见证了当地饮水改善的全貌 。 从不卫生、容易致病的涝坝水 , 到打井两三年后就变咸的地下水 , 再到如今干净清甜的盖孜河水 , 伊米提的生活变得更甜了 。
走进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江巴孜乡依排克其村伊米提·艾山家时 , 老伴儿孜比尔尼沙·马木提早已将整洁的小院打扫干净 , 院子里葡萄架、果树、菜地都绿油油一片葱茏 。 打电话说家里来了客人 , 在外忙活的伊米提便赶了回来 。
“你们先坐 , 我换件衣服 。 ”伊米提换好白衬衫 , 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 , 掬起一捧水抹了把脸 , 打上肥皂洗干净手后 , 又掬一捧水直接喝下肚:“这个水 , 甜 , 可以直接喝!”
今年5月20日起 , 包括伊米提在内的伽师县1.53万名贫困群众一起喝上了放心水 , 包括伽师总场在内的47万余名各族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 至此 , 新疆所有贫困人口彻底告别苦咸水 , 全面实现饮水安全 。
涝坝水——
费劲挑回家 , 喝了肚子疼
伊米提今年已有80岁 , 从他有记忆起 , “涝坝”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星罗棋布的蓄水坑 , 在汛期将河渠水、冰雪融水、雨水引入其中 , 便成了人和牲畜的水源 。 “比家里的院子还大 , 3米多深 , 远的在2公里外 , 近的也将近1公里 , 要用水桶挑水回家 。 ”
挑水 , 是伊米提最难忘的记忆 , 大概从16岁起 , 他就负责全家人和牲畜的用水 。 “早上挑两趟 , 晚上挑两趟 , 两个大木桶装满水可不轻 , 压得肩膀疼 , 不得不小跑 , 一桶水挑到家 , 就还剩半桶 。 刚开始的时候 , 肩膀经常磨破 。 ”说话间 , 老人不自觉地伸手摸了摸肩膀 , “后来磨出老茧了 , 就不疼了 。 ”
因为涝坝水几乎就是一潭死水 , 人畜共饮 , 里面什么漂浮物都有 , 所以费劲挑回来的水 , 并不能立刻饮用 , 得先过滤沉淀 。 这样的水 , 颜色千变万化 , 有时是红褐色 , 有时是绿色 。 在炎热少雨的夏天 , 涝坝就变成了“锅底子” , 坑里的水就变成绿沫子 。
这样的水是什么味道呢?伊米提皱着眉头说:“苦!苦得就像嚼了青树叶子 。 喝了这样的水 , 肚子疼 , 疼着疼着就习惯了 。 ”1974年 , 伊米提还因为喝了太多涝坝水 , 生病住院70多天 。
常年饮用不卫生的涝坝水 , 一些以水为介质的传染病和地方病高发 。 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管理总站站长韩慧杰说 , 曾经连续几年 , 自治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常住伽师县开展工作 。
有数据显示 , 改水工程实施前 , 新疆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需要人工解决饮水水源问题 , 且有部分人生活在水质很差的高氟病区 。
地下水——
喝了两三年 , 水又变咸了
这样的涝坝水 , 伊米提喝了整整57年 。 1997年 , 来自疏勒县洋大曼乡7眼机井中的水通过自来水管流入了伊米提家 。
当年打这7眼井的时候 , 韩慧杰全程参与 。 “为啥在疏勒县呢?因为在江巴孜乡附近完全没有‘好水’ , 打了无数个勘探孔 , 都没有检测出一处达到饮用水标准 。 ”在喀什地委的协调下 , 伽师县将7口井的位置选在了隔壁的疏勒县 。
2005年前后 , 伽师县打出了30眼机井 , 全县人民彻底告别了涝坝水 。 不过 ,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伽师地处克孜河下游 , 上游所有物质都在此沉淀 , 全县地下水硫酸盐普遍超标 , 部分区域氟化物、砷也超标 。
当时 , 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组成打井队负责在伽师县找水打井 , 韩慧杰则负责水质检验 。 “先是地面物探 , 然后打井 , 边打边测水质 , 如果打到200多米 , 水质还是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 , 就只能放弃 。 全县所有饮用水机井都打到了200米以下 , 最深一眼达320米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