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App屡屡泄露隐私,治理岂能总靠“罚酒三杯”?

新华社天津7月15日电 题:App屡屡泄露隐私 , 治理岂能总靠“罚酒三杯”?
新华社采访人员张建新、王井怀
“偷拍”用户人脸、下架产品中八成涉嫌隐私违规、声纹恐成下一泄露隐私“重灾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接口 , 近年来App泄露个人隐私屡禁不止 , 个人信息频频“被裸奔” , 而处罚一直以下架、整改等为主 , 难遏其“窥私”冲动 。 手机里的个人隐私 , 到底应该如何保护?
隐私泄露成App“第一大罪” , 有的竟新增“偷拍”技能
采访人员日前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获悉 , 该中心上半年通报下架的违法有害移动App达638款 , 其中 , 涉及隐私违规的有531款 , 占八成以上 。
7月初 ,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公布《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2020年第二批)》 。 采访人员梳理该局今年通报的前两批31款App同样发现 , 其中涉及“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的App有23款 , 如果算上“过度索取权限”等问题 , 比例则更高 。
由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指导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5月发布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报告(2019)》显示 , 从举报量来看 , App“超范围收集与功能无关个人信息”位居前列 。 对此 , 多位专家表示 , 泄露隐私已成为当前App的第一大问题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今年以来违法App的种类在发生变化 。 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下架的App来看 , 上半年 , 直播、社交、外卖、医疗、在线教育等App涉嫌侵犯个人隐私占到很大比重 。
“网络案件与App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 通过窃取公民通讯录、短信等隐私信息进行敲诈勒索、网络诈骗等案件高发 。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移动安全部部长张鑫说 。
更为严重的是 , 信息泄露开始从一般信息向生物识别信息蔓延 。 360烽火实验室日前监控到9款共计90个版本的App非法收集个人隐私 。 与以往不同 , 这些App尝试偷拍用户的人脸照片 。
“这类软件使用开源的无预览拍照工具 , 在用户打开登录界面时 , 根据机型调用前置或后置摄像头 , 进行静默拍照 。 ”360烽火实验室的安全专家说 , 即便开启拍照快门提示音和闪光灯 , App偷拍时也不会发出提示音与闪光 , 避免让用户发现 。
“罚酒三杯” , 挡不住黑手偷窥冲动
尽管违法App泄露个人信息日益严重 , 但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目前对其还是以行政处罚为主 。 《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报告(2019)》显示 , 目前相关部门对App违法行为采取的惩罚措施主要有整改、通报、下架、罚款、查处、行政约谈等 。
对此 ,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 , 这样的惩罚力度明显不够 。 “我国相关部门在去年的一次行动中 , 查处1400多起案件的罚没款总额才1946万元 , 处罚手段也比较有限 。 ”左晓栋说 。
2018年 , 小红书App将隐私设置定为默认允许其他人加为好友并浏览到好友部分个人隐私信息 , 致使用户关注的笔记以及兴趣爱好被陌生人了解 。 最终 , 其公司仅被罚款5万元 。
业内人士指出 , 用户个人信息带来的精准广告投放、个人信息的地下交易等 , 可以获得巨大收益 , 目前的罚款力度相对收益来说起不到太大的惩戒作用 。
除罚款外 , 整改也是常用的处罚手段 。 2019年底 , QQ阅读等App因“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等问题被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 , 被要求限期整改 。 千千音乐等多款App在今年5月也被要求限期整改 。
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等多位专家认为 , 目前相关部门对于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处罚手段有限 , 主要依靠企业自律 , 或是监管部门采取限期整改、约谈和下架等方式 。 这也就意味着没有锋利的“牙齿”能震慑这类行为 。
【新华网|App屡屡泄露隐私,治理岂能总靠“罚酒三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