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黄沟村村医张振元 17年扎根山村守护村民健康( 二 )


经初步诊断 , 病人患的是急性阑尾炎 , 用药保守治疗后 , 张振元又待了好一阵子 , 直到患者慢慢恢复了平静 , 张振元才放心地离开 。 事后 , 张某的家属逢人就说 , 是振元救了张某的命 , 否则那天晚上张某非疼死不可 。 像这样深夜出急诊的情况 , 一年当中都有好多次 , 张振元已经习惯了 。
黄沟村下沟组叶文先老人患习惯性下颌关节脱位 , 有时会在夜间打哈欠时发病 , 疼痛难忍 。 每次发病 , 她的老伴都会带着她大半夜来敲张振元家的门 。 常常在深夜时分 , 正在熟睡的张振元突然就被敲门声惊醒 , 但他从来没埋怨过一回 , 相反 , 他特意在家里准备了复位时用于缠拇指防咬伤的纱布 。 自当村医至今 , 张振元已经给叶文先老人复位几十次了 , 从没收过老人一分钱 。
采访当天 , 张振元还骑着电动车去贫困户崔桂芳大娘家随访 , 为老人量血压和听诊 。 “振元态度可好了 , 有耐心 , 俺母亲躺床上10多年了 , 有时需要输水 , 一个电话人家就过来了 。 老太太胳膊上不好扎针 , 扎上针后也不听话 , 胳膊乱动 , 容易跑针 , 一打电话振元就又跑过来了 , 从来没有埋怨过什么 。 ”崔大娘的儿媳妇贾三妮说出了村里人的心里话 。
作为山里长大的孩子 , 张振元深知山区群众生活条件不好 , 挣钱不容易 。 为此 ,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 , 他坚持能用便宜的药就不用贵药 , 能少用药就少用药;他还给村民灌输一些山里常见的中草药预防疾病的知识 , 最大限度减轻乡亲们的看病负担 。
放弃高薪扎根山村无怨无悔
“人家振元不是没有机会出去挣大钱 。 他姊妹5个 , 除了他在家当村医外 , 其他几个人都在海南发展 , 也都混得不错 , 姊妹们多次让他到那边去(开诊所) , 他都没有去 。 ”熟悉他的村民张瑛歌说 。
前些年 , 张振元大学时的一个刘姓同学在郑州开诊所 , 事业风生水起 , 甚至买了好几套房子 。 他多次给张振元打电话 , 让他去郑州那边帮忙 , 说一个月最少给1万块钱的工资 , 可张振元谢绝了 。 “村里许多人都说 , 你可不能走(离开黄沟村去别处发展)呀 。 你一走 , 我们今后有病都不知道该咋办了 , 也都没啥依靠了 。 再想想当初自己的信念 , 也就坚持下来了 。 ”张振元说 。
这一坚持就是17年 , 如今张振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 除了本村外 , 附近南营村、张沟村甚至下汤镇的袁庄村、社楼村的一些群众也过来找他看病 。 “虽然自己的收入比不上在大城市发展的同学们 , 但想想自己赚的钱也够一家人的开销 , 日子过得也算可以 , 心里也就慢慢平静下来了 。 ”张振元淡淡地说 。
由于有知识、懂电脑 , 2014年时 , 已是共产党员的张振元被选为黄沟村党支部委员 , 后连任至今 , 并兼任村文书和村扶贫管理员 。 全村建档立卡户108户404人 , 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因病致贫家庭 ,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 书面材料及会议记录、报账、贫困户信息采集汇总上报、录入等工作繁重 , 有时工作忙 , 他就加班到深夜 , 身兼数职不言累 。
“以前也想着让振元出去发展 , 但看到他离不开家乡 , 我也没有强劝他离开 。 现在家里老人年纪大了 , 俩孩子还小 , 也都需要照顾 。 其他姊妹都在外边 , 我就在家里多尽些孝 , 照顾好孩子们 。 虽然振元在村里当村医钱挣得少了些 , 但一家人在一起 , 和和睦睦的 , 就是幸福 。 ”通情达理的妻子于娜说 。
临别时 , 张振元站在村口的向日葵旁边相送 , 伴随着汽车的离去 , 他的身影在记者的视线里渐渐地模糊和路边那一大片执着而又坚定的向日葵融为一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