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对口帮扶——从酿皮里“生”出财富


凌晨4点 , 冬天的村庄还在星夜中安眠 , 徐达忠一家却早早地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和面、蒸面、切面、分装……很快 , 100多斤的酿皮制作完成 。 8点 , 天光始亮 , 人声渐起 , 村庄苏醒 , 徐达忠开着面包车把酿皮送到两个商场、六所高校 。 11点 , 各种车辆从近旁的201省道呼啸而过 , 村庄生机勃勃 , 徐达忠结束一天的工作 , 踏上回家的路 。
徐达忠这样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 , 已有6年多了 。 6年前 , 他还在贫困的漩涡中 。
公益|对口帮扶——从酿皮里“生”出财富
本文插图
徐达忠夫妇原本在上海打工 , 2013年10月 , 徐达忠父亲罹患胃癌 , 不得已夫妇俩回到家乡——甘肃省永登县元山村 。

2014年1月 , 国家税务总局兰州新区税务局成为元山村对口帮扶责任单位 。 帮扶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 , 是为贫困户落实好各项保障政策 。 国家税务总局兰州新区税务局了解到徐达忠一家情况之后 , 及时上报当地社保局 。 经核实后 , 很快他们就被纳入低保救助范围 , 每月每人25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 , 让这个家庭得以短暂喘息 , 夫妻俩开始考虑做点小生意 。
酿皮是当地人喜爱的小吃 。 徐达忠夫妇开始尝试手工制作酿皮对外销售 。 一辆三轮车 , 走街串巷、流动经营 。 虽然经营模式粗陋 , 却让他们看见了摆脱困境的曙光 。

2014年 , 在推动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的过程中 , 元山村包括徐达忠一家在内的25户“贫困户”被纳入精准帮扶范围 , 全部“建档立卡” 。 兰州新区税务局25 名干部与元山村贫困户结对 , 逐一入户询问、走访调查 , 摸清致贫原因 , 制定帮扶政策 。
6年时间里 , 国家税务总局兰州新区税务局帮助元山村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合作医疗、住房安全、自来水等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 , 协助34人办理社保卡 , 24人办理慢性病门诊卡 , 10人办理残疾证 。
村民稳脱贫 生活有向往
政策兜底 , 让村民短暂摆脱贫困;而稳定脱贫 , 却还需再下苦功夫 。 兰州新区税务局、村两委班子和农户共同谋划 , 依托距离机场和兰州新区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 兰州新区税务局协调青年劳动力到机场卸货区当卸货员;推荐部分村民到兰州新区各集团公司从事保洁工作……

公益|对口帮扶——从酿皮里“生”出财富
本文插图
在各方协调下 , 徐达忠获批5万元精准扶贫免息贷款 。 他随即到陕西省宝鸡市学习酿皮和调料制作工艺 , 回家后升级设备 , 用纯电动机器取代灶火 , 效率大幅提高 , 销售规模逐步扩大 。 在徐达忠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时 , 帮扶干部陆小燕手把手教他进行税务申报 , 帮助清理生产场所 , 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 , 让小作坊走向了正规化经营 。 从昔日的流动摊贩到如今渐渐有了稳定的客户 , 走街串巷的叫卖变成了按订单生产、送货上门 , 为满足送货需求 , 三轮车也换成了两辆面包车 。 每逢夏天的订单高峰期 , 日营业额可达1000元 , 凌晨一点就得起床备料 。 很快 , 徐达忠不仅还清了贷款 , 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善 , 住房从80多平米变成240多平米 。 “现在我的年收入也有十来万元了!”徐达忠笑着说 。

接续再奋斗 展现新希望
贫困渐次落幕 , 村庄实现蜕变 。 2019年 , 兰州新区税务局对口帮扶的史喇口村、元山村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

村庄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道路硬化拓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 更体现在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 。 6年来 , 兰州新区税务局累计投入435万元资金 , 建设住房、广场、运动场、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乡村舞台等37个项目 。 村民有了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 联合举办新春联欢晚会、“三八”节活动、篮球友谊赛……“我也开始学习高科技 。 ”徐达忠在朋友圈里说 。 现在 , 他不仅能熟练使用电脑、打印机 , 还会在朋友圈发布营业信息 , 维护客户关系 , 在“快手”上传短视频 , 扩大影响 。 徐达忠说 , 兰州新区的酿皮市场远远没有饱和 , 下一步 , 要向企业化经营转型 , 不仅满足市场需求 , 还能帮助解决村里的就业问题 , 与村民一起奔小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