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社|首份《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出炉 勾画疾病全程管理蓝图


日前 ,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发起并编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发布 。 其全面展现了RA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诊治现状、学科现状及学科展望 , 旨在为卫生健康管理部门政策制定与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为提升专科医务工作者临床治疗水平提供参考;为普及公众对疾病的科学认知提供指导 , 助力RA管理与防控“全方位”提升 。
发展报告由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曾小峰与田新平执笔 , 对我国近年来RA相关权威文献进行检索、汇总、归纳 , 形成权威性报告 。 曾小峰指出:“近年来 , 我国RA诊疗水平取得进步 , 但由于RA呈现患病数量多、病程长、中重度患者多及并存疾病多的特征 , 这些都为RA的防治与预后带来了挑战 。 同时公众对该疾病认知度低 , 个别诊疗不规范和专业人员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 。 ”
健康报社|首份《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出炉 勾画疾病全程管理蓝图
本文插图
曾小峰教授
【健康报社|首份《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出炉 勾画疾病全程管理蓝图】 疾病认识程度低仍为“短板”
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疾病 , 长期以来被公众认为是“不死的癌症” 。 RA作为一种进展性关节疾病 , 如果关节炎症得不到控制 , 将会造成关节软骨与骨破坏 。 一般来说 , RA患者关节破坏一旦发生 , 基本不可逆 , 如不及时治疗 , 3年致残率高达70% 。 RA不仅累及关节 , 还可累及关节外组织 , 引发类风湿结节、皮肤黏膜病变、浆膜炎、心血管病变、肺部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和血液系统疾病等 , 造成不可逆性损害 。
发展报告指出 , RA预后与病程、关节破坏情况和开展抗风湿药物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阻断或延缓关节结构破坏 , 阻止关节发生畸形与残疾 , 改善预后的根本措施 , 可避免或显著减缓90%患者的关节损伤进展 , 预防不可逆的残疾发生 , 控制RA的最佳“治疗机会窗”为发病后的1年之内 。
田新平指出 , 目前我国仍存在风湿免疫病专业知识普及程度低的问题 。 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公众 , 对RA疾病的认知度非常低 , 使RA的早期诊治面临着巨大挑战 。 迄今为止 , 我国RA的漏诊和误诊现象比较普遍 , 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 。 根据CREDIT数据显示 , 我国RA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1年 。
“有些RA患者因为对RA规范治疗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 在诊断时已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 , 有些患者一旦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 , 导致疾病循环往复 。 因此 , 有必要对全民普及RA疾病知识 , 尤其是加大对患者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宣传力度 , 树立早诊早治、规范治疗的理念 , 达到控制病情、减少病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 。 ”曾小峰表示 。
规范及达标治疗有待加强贯彻
由于RA病情错综复杂 ,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 因而临床上还缺乏特异的治疗措施 , 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 , 治疗目标为控制疾病症状、减缓疾病进展、阻止骨关节损坏、降低病残率、改善预后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但报告显示 , 目前在我国RA常用治疗药物的使用率远低于国际水平 , 尤其是以托法替布为代表的创新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JAK酶抑制剂的使用率仅为0.7% 。 不仅如此 , 药物不规范使用问题也较为突出 , RA合理用药理念有待加强 。
同时 , RA的达标治疗也有待进一步贯彻 。 曾小峰解释:“达标治疗是目前RA临床治疗的核心策略 , 其要求通过3~6个月积极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病情缓解 , 并且密切随访 , 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但根据2019年12月CREDIT的数据 , 我国RA患者的达标率仅为28.65% , 且近半数患者治疗1年仍未达标 , 说明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和患者尚未形成RA达标治疗理念 , 在临床实践中未贯彻达标治疗的原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