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希望是娼妓”以及“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谢邀。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
这是鲁迅先生在写给妻子许广平的信里所提到的。其实就整本《野草》而言,展现的都是鲁迅所体验到的生存困境以及他的“绝望的抗争”。在本篇《希望》里多次谈到“空虚”,也是反映了他对于启蒙失败的失望,开始陷入怀疑。进而对希望产生怀疑以致根本性的否定,希望的后面还是绝望,那希望是什么?还有希望吗?
“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同时,他认为虽然认为希望是“虚妄”的,可是绝望也是“虚妄”的,二者都是值得怀疑的。在此他引入裴多菲的诗歌,是进一步证明了对绝望的怀疑,它们都没有最后的依据。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正是这种虚无缥缈之感让人觉得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不知何所适从。
在这样的迷茫困惑下,支撑他的“肉薄这虚空的黑夜”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谓“不屈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行为又可以说是荒诞的,因为它的力量太渺小,就像精卫填海和西西佛斯推巨石一样徒只是添悲壮之意。那既然都已经绝望,那还有必要抗争吗?
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当然要抗争!而动力便是他要证实黑暗与虚无是实有的,但抗争的依据又过于脆弱(难以证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所以才要“绝望的抗争”。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反映了鲁迅先生心路历程,即:启蒙失败—失望—发现“空虚”—“绝望”—怀疑“希望”—否定“希望”—“怀疑绝望”—绝望的抗战(也就是对“苦难—黑暗—虚无”的社会的反抗与超越,对自我生命真正意义创造路径的探索)
通过这种自省,向人们所要传达的便是要在自身认识的局限之中,彰显独特的个人人格,对黑暗、虚无、绝望的命运进行强有力反抗,实现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所以说,鲁迅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最后想附一首顾炎武的诗: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参考文献】
阎真,《野草》对现代生存论哲学母题的穿透【J】,鲁迅研究月刊。
【怎样理解“希望是娼妓”以及“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彭小燕,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野草》: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正面决战”【J】,中国知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