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线追星,不能单纯归咎于粉丝

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国家要出手了 。 7月13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发布《关于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 。 《通知》提到 , 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 。 严厉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在社交平台、音视频平台的热搜榜、排行榜、推荐位等重点区域应援打榜、刷量控评、大额消费等行为 。
每个时代都会存在偶像崇拜现象 , 只是近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 各种极端行为让人不可思议 , 有的甚至严重到发展成为公共事件 。 粉丝接机影响机场秩序只是小儿科 , 有的粉丝身为人师 , 却组织学生在课堂为偶像应援 , 其场面让人瞠目结舌 。 至于说日常在社交媒体上打榜 , 维护偶像正面形象 , 倾巢出动控制负面评论 , 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 路人们似乎也拿他们没办法 , 毕竟 , 这个群体战斗力惊人 , 得罪他们是一件高风险的事 。
无底线追星,不能单纯归咎于粉丝
文章图片

一位教师组织小学生为肖战应援
所谓粉丝经济 , 也就在这种极端粉丝狂热中应运而生 。 于是你可以在市场上看到很多超出传统认知的行业现象 , 影视剧几乎沦为流量明星的写真集 , 作品可以粗制滥造 , 但只要选对了明星 , 有粉丝的支持 , 就不会成为赔本的买卖 。 以致当《隐秘的角落》这种口碑较好的作品问世 , 还有人耿耿于怀 , 批评其靠实力派演员和优秀的剧本来炒作 。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流量明星主导的行业生态 , 粉丝经济阴影下的娱乐文化 , 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 。
而之所以形成如今这样的行业格局 , 粉丝经济之所以成为主流 , 全依仗那些狂热且忠实的粉丝 。 这不禁让人反思 , 如今的粉丝怎么了 ,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别人笑我太疯癫 , 我笑别人看不穿” , 很多超出普通人认知的行为 , 在粉丝们看来都很自然 。 但是 , 所谓物极必反 , 粉丝极端行为一旦进入公共视野 , 必然会有不同的评价视角 。 比如 , 此前肖战粉丝出现不少非理性行为 , 其粉丝的种种作为 , 不仅让外界大跌眼镜 , 肖战本人也为此受到影响 。 在社交媒体 , 对肖战粉丝群体的批评收获了不少共鸣 , 所以 , 当新浪微博与肖战工作室谈话 , 8账号被关闭的消息传出 , 不少人便产生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 显然 , 对这类无底线追星现象 , 很多人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状态 , 社交平台类似的回应 , 不仅合理 , 而且也是众望所归 。

无底线追星,不能单纯归咎于粉丝
文章图片

微博与肖战工作室谈话!8账号被关闭
一种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 , 粉丝文化也是长年累月形成的 。 粉丝、平台以及明星背后的企业 , 这些角色都在相互塑造彼此强化 , 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共同造就了今天这种畸形的粉丝文化 。
粉丝行为有组织战斗力非常强大 , 看似是因为这一群体在卖力付出 , 但现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 表面上看是单纯粉丝群体的行为 , 背后可能存在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 。 比如粉丝为偶像打榜 , 过去平台无视甚至放纵 , 出于流量考虑 , 甚至会利用类似极端粉丝行为 , 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风气;而像粉丝控评这类现象 , 可能是近年舆论场的新现象 , 明显带有公关性质 , 如果干预的话 , 对其行为如何定性 , 具体如何治理 , 对此可能需要充分的讨论和探索 。
无底线追星、极端粉丝行为发展到今天 , 显然不能单纯归咎于粉丝群体 。 从此次《通知》也大致可以看出这种思路 , 除了引导粉丝群体 , 平台对极端粉丝行为的态度 , 是否有相应的技术应对措施;明星背后的企业如何处理与粉丝的关系 , 公共策略能否回归正轨;国家层面对粉丝舆论生态的具体应对等 , 可能才是纠正畸形粉丝文化的关键 。
【无底线追星,不能单纯归咎于粉丝】编辑:何起良


    推荐阅读